莊子雄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創新科技及新型工業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力,而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賦予香港清晰的定位和使命。在國家及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地的新型工業及創科生態圈日益蓬勃,預料將成為未來經濟的重要引擎。為將國家的支持轉化為發展動力,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有必要更準確地衡量工業對香港的貢獻,讓社會各界能正視香港工業的獨特性及重要性,從而有效地將資源投入本地工業發展。

全球各地對「工業」定義不一

自1980年代本港工廠大規模北移以來,不少人誤以為香港工業早已式微,低估了工業對香港的貢獻。事實上,香港的工業早已脫胎換骨。除傳統工業外,不少本港廠商也成功轉型,專注於工業價值鏈中的高增值環節,例如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規劃和供應鏈管理。此外,新型工業也逐漸成為驅動香港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更是實現香港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關鍵所在。

社會對香港工業的認識不足,主要原因是現有的統計方法未能準確反映工業的完整價值鏈及其經濟貢獻,也缺乏一套適合香港工業獨特情況的統計標準。

目前,全球對「製造業」的定義大致相同,涵蓋所有通過物理或化學轉化改變原材料形態的活動;然而,「工業」卻沒有統一的國際標準,各國的劃分方式各有不同。例如新加坡將工業分類為Goods Producing Industries,涵蓋製造業、採礦業、漁農業、公用事業及建造業;英國則稱之為Production,包含製造業、採礦業、公用事業及水資源管理;瑞士則以Industry為名,範圍包括製造業、採礦業及能源供應。

展現香港工業發展特色

許多國家將採礦業、農業、公共事業(如電力)以及建造業納入工業範疇。工業對這些國家的GDP貢獻巨大,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以2023年各國數據為例,新加坡的工業GDP佔比為22.2%,英國工業的總附加價值(Gross Value Added)佔比為13.0%,瑞士的GDP更高達29.3%。然而,由於香港目前缺乏合適的統計標準,往往將製造業與工業畫上等號,而本地的製造業統計僅涵蓋食品、金屬、化學及橡膠等傳統產業,未能準確反映香港工業的真實貢獻,導致不少人低估了香港工業對經濟的貢獻。香港工業發展自成特色,需要有別於其他國家的衡量標準。因此,我們應根據香港的發展現況和本地特點,重新定義工業的涵蓋範圍,以更準確反映工業在香港經濟中的實際地位和貢獻。

對於香港工業經濟貢獻的計算方式,筆者並非主張徹底改變現行統計方法,而是在現有行業分類框架下,更精細地識別和歸類與工業相關的行業,例如產品研發及設計等高增值服務,以便更準確地衡量工業對香港整體經濟的貢獻,為未來產業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數據基礎。在國家的支持,以及各界同心協力、積極參與下,工業必將成為推動本地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引擎。清晰界定香港工業的範疇並準確計算其經濟貢獻,能更全面地展現工業在香港經濟中的重要角色,有助特區政府制定更具針對性的產業政策,支持工業升級轉型,引領本地業界把握新機遇,攜手共創香港工業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