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嘉賓深入探討AI時代電影產業的未來。 主辦方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安夏)北影節「當電影遇見AI——人工智慧浪潮下電影產業的機遇與挑戰」電影沙龍於4月23日在中影電影製片廠成功舉行。

內地導演陳國星、中國電影科研所所長龔波、中影總工程師雷振宇、中影人工智慧研究院負責人馬平、北京電影學院技術系主任陳軍、墨境天合CEO魏明等嘉賓,深入探討了人工智慧對電影創作、製作、發行、放映等各環節帶來的變革和影響,並一致認為AI時代,電影人既要擁抱技術創新,又要堅守藝術初心,在效率與品質、科技與人文之間找到平衡點,推動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

陳國星指出,AI在電影創作中是一把雙刃劍。它為創作者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和可能性,能夠打破傳統思維邊界,為創作過程注入高效動力。然而,他也擔憂AI可能導致創作者過度依賴,產生大量雷同創意,削弱藝術個性。陳國星呼籲創作者應保持主導地位,堅守藝術初心,將AI作為輔助工具,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實現科技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龔波分析了國內電影領域AI應用現狀。他表示,AI正在改變電影的創作和製作方式,提升效率並拓展創意空間。例如,電影科研所已建立電影級圖像智能生成大模型,並完成了首部AI院線映前圖片短片《故鄉》。他同時指出,在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版權保護和倫理規範的建立。

雷振宇認為,AI的廣泛應用是推動電影工業化進程的強大動力,但也存在內容同質化、技術壟斷、就業結構調整等挑戰,部分傳統崗位可能被替代。他強調,面對AI浪潮,電影行業需共同努力,通過政策引導、人才培養等方式,抓住機遇,化解挑戰。

陳軍則從電影教育角度出發,提出要適應AI與電影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電影教育必須進行全面轉型。他建議調整課程體系,建立AI電影製作實驗室,強化跨學科融合教育,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學生對AI輸出結果的審美判斷與修正能力,鼓勵獨特創意與藝術表達,還需加強AI批判思維教育。

魏明認為,AI在提升電影製作效率、降低成本方面效果顯著,並具有巨大拓展潛力。他提出現階段AI無法全方位融入電影後期製作流程,但隨着AI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最終通過人機協同創作模式能夠覆蓋電影後期所有環節,為藝術創作開闢新的可能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