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業安居是大部分香港市民的願望,搭建良好的置業階梯能夠使更多市民按照人生階段與財力,擁有負擔得起的居所,創造美好生活環境,促進社會向上流動。團結香港基金預測,未來五年私人住宅和公營房屋的年均落成量足夠達至《長遠房屋策略》目標,更多家庭有條件在私樓市場購買單位。特區政府致力建設開發北部都會區等新土地,又大力增建公營房屋,房屋供應得到充實,有能力、有條件進一步完善置業階梯,讓市民大眾的居住條件得以實質改善,減輕青年在成家立室和發展事業方面的壓力。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表示:「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住屋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既關乎市民能否有一個舒適安樂窩,也事關釋放社會潛力、促進社會轉型。除了「告別劏房」外,減輕置業壓力,令生活空間可以更加闊落,是許多市民所寄盼。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的《香港房屋趨勢導航2025》報告,預測未來五年私人住宅和公營房屋的年均落成量分別將達至17,100及37,700伙,足夠達至《長遠房屋策略》目標,建議未來公營房屋供應足夠時,可以調整居屋申請綠白表比例,多分配一些單位比例給綠表家庭,促進他們流轉並騰出公屋單位。這個分析結果無疑向社會發放積極信號。經過特區政府一輪開發土地及政策調整,加上外圍環境因素影響,資助房屋與私樓樓價重疊範圍擴大,有條件讓新的資助房屋項目提供更大面積單位,促進樓換樓和公屋流轉。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繼續出訪浙江的行程,期間出席「浙港高層會晤暨浙港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兩地政府在會議中簽署了包括住房安居的合作文件。李家超指出,浙港兩地會就創新房屋科技、智能建設、節約資源、低碳減排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並就構建幸福社區、智慧屋邨等議題互相加深交流,加深專業人員互訪和培訓。可見特區政府除了注重增建房屋的數量外,也注重住屋環境質素的提升。過去房屋供應緊張時,市面一度出現「納米樓」的住宅單位,面積細小,也缺乏私人空間,一人居住空間尚可,但對於有小孩的家庭來說就會顯得相當狹小,但這類單位仍然相當搶手,背後正是反映着當時部分市民,特別是青年急於置業準備成家,管不着單位是否適合長遠安居的權宜心態。團結香港基金的報告,反映現屆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取得了明顯成效,社會都樂見特區政府能夠在房屋供應量增長的趨勢下,搭建更清晰及暢順的置業階梯,讓市民在不同人生階段和財富條件下,能住進自己可負擔的居所,從而有更多空間和資源發展自我,為社會轉型升級注入動能。
對於未來提速提效造地建屋,特區政府宜參考社會各界的建議,進一步提高精簡審批程序、簡化地契條款等,加速土地開發進度。這些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令廣大市民可以樂活安居,展現有為政府「民有所呼,我有所為」的施政魄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