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香港房屋趨勢導航2025》報告,預測未來5年私人住宅與公營房屋年均落成量將分別達17,100及37,700伙,符合《長遠房屋策略》的目標,並預料2026/27年度輪候公屋時間不超過4.5年。 資料圖片
●《香港房屋趨勢導航2025》報告昨出爐。左起:區浩馳、葉文祺、李正儀及梁躍昊。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香港房屋趨勢導航2025》報告,預測未來5年私人住宅與公營房屋年均落成量將分別達17,100及37,700伙,符合《長遠房屋策略》(以下簡稱《長策》)的目標,其中傳統公營房屋落成量更是《長策》2014年公布以來,首次超標完成。報告指出,私樓賣地市場疲弱,建議特區政府繼續精簡審批程序、簡化地契,另建議政府檢視公屋建築的成本效益,以控制開支。另外,資助出售房屋與私樓樓價重疊範圍擴大,在樓價300萬至500萬元的區間內,私樓與資助出售房屋(例如居屋)的潛在買家較多重疊,存在一定競爭,建議政府未來興建更大面積的資助出售房屋單位,以促進公屋流轉。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報告包括「私人住宅供應」、「公營房屋供應」及「資助房屋」三部分。公屋方面,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梁躍昊表示,預計2025/26年度至2029/30年度,傳統公營房屋年均落成32,100個單位,已超越《長策》30,800個單位的目標,是《長策》2014年公布以來首次出現。

3萬「簡約公屋」填補供應缺口

加上3萬個「簡約公屋」供應補助,未來5年公營房屋年均落成量將達37,700個單位。此外,政府加強打擊濫用公屋,回收公屋單位數量呈上升趨勢,估計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將持續下降,料2026/27年度輪候時間不超過4.5年,經計算,短期內會有2.4萬個公屋單位供應缺口,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正好可填補該缺口。

隨着公屋建築規模擴大,梁躍昊預計房委會未來4個年度的建築開支將增加73%,考慮到未來有穩定的供應緩衝空間,建議政府重新檢視「插針樓」和地形複雜的發展地盤成本效益,以控制不斷膨脹的建築開支。

資助屋仍是中低收入層置業主要途徑

資助出售房屋方面,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經理區浩馳表示,整體樓價下跌讓更多港人有機會購買私樓,但資助出售房屋仍是中低收入階層可實現置業需求的最主要途徑。隨着樓價由高位回落,資助出售房屋與私人住宅樓價重疊範圍擴大到100萬元至500萬元之間,惟去年只有3%私樓的成交價在100萬至300萬元之間,反映這個樓價區間資助出售房屋與私人住宅的潛在競爭幾乎不存在,而兩者在300萬至500萬元範圍則有一定競爭,這個樓價區間的潛在客源,月入接近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數29,600元,較易受兩者潛在競爭影響,但這類人士只佔全港住戶約18%,有置業意向的人可能更少。

至於收入在中位數以下的住戶,負擔能力還是比較接近居屋或綠置居的售價,強調資助出售房屋仍然有存在必要。區浩馳表示,資助出售房屋除幫助中低收入階層置業,亦有促進公屋流轉作用,2023年有購買資助出售房屋需求的公屋住戶比例超過三成。另外,二手市場的交易數據顯示,絕大部分綠表買家屬意較大面積單位,但新落成資助房屋主要提供較細單位,故建議未來在供應充足下,逐漸興建更大面積的資助出售房屋單位,以吸引市民購買,提升公屋流轉率,「大單位促進流轉,出售時資本增值更多,更有機會置換到私人住宅。」

倡公屋與資助屋比例調至六比四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表示,未來公營房屋供應足夠時,可逐步將現時公屋與資助出售單位七比三的比例,調整至六比四,甚至一半一半。他指出,很多白表家庭有條件在私樓市場購買單位,認為可調整綠白表比例,多為綠表家庭分配單位,促進他們流轉並騰出公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