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楨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

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打造「留學香港」的品牌。與此同時,教育局表示將通過修訂《專上學院條例》改進自資院校的質素、透明度和問責性。香港的教育體系,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產業化,必須建基於多元化、國際化和規範化。行政長官李家超已提出相關定位和路向,教育局亦邁出了制度改革的重要步伐。接下來,就是確保相關法規制訂、執行時的前瞻性、包容性,以及最重要的公平性問題。

目前在立法會、社會以及業界的最大爭議,在於由教資會資助,即接受公帑資助的大學所成立的附屬院校「轉制」問題。相關院校在成立之初和發展過程中就耗費了大量公帑,時至今天,附屬院校的學生仍可享用大學的圖書館,以及包括校舍在內部分設施,更不用說無形但極具價值的品牌效應。有立法會議員對此尤其關注,其一是涉及公帑轉移的法務問題;其二是相關院校一旦「私立化」,假如仍舊可以使用大學資源,會否造成不公平競爭,擠佔其他自資院校和辦學團體發展私立大學的空間。

事實上,受公帑資助的大學能否與旗下的附屬院校在營運上相切割,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事實上,私立大學的辦學屬性,是運用民間力量,透過課程的多元化和辦學團體的國際化,為學子及其家長帶來更多選擇,並透過公平競爭,促進受公帑資助的大學持續革新。若受公帑資助的大學與其附屬院校在法務、財務、行政上公私難分,不但違背當初公帑資助大學營運的初衷,也影響私立大學競爭的公平性。

對學界而言,最關心的始終在於教育局所強調的「質素」二字。香港應秉持「貴精不貴多」,一旦公立大學附屬院校「轉跑道」成為私立大學,其自我評審課程的權責,應當與其他私立大學看齊,統一由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執行,以確保各私立大學在公平環境下,以競爭求進步、以質素吸引留學生。有公平的營運環境,才能吸引海內外最具質素的辦學團體扎根香港,為「留學香港」品牌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