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出土的部分石器。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4日在北京揭曉,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等10個考古項目上榜。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喬雲飛表示,今次入選的項目是過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涵蓋了人類起源、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過程、夏商周考古、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佛教考古等多個領域,進一步實證中華文明突出特性。

據悉,今次活動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按年代早晚排序分別是: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浙江仙居下湯遺址、甘肅臨洮寺窪遺址、西藏康馬瑪不錯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陝西寶雞周原遺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雲南晉寧河泊所遺址、新疆喀什莫爾寺遺址。

填補東亞現代人起源演化空白

「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距今8萬到6萬年,處於早期現代人演化關鍵階段。更難能可貴的是,是在特殊的飽水環境下發現的這個遺址群。」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陳星燦點評道,有機質極難保存,而濛溪河遺址群目前發現有硅化木的地點已達86處,這是國際罕見的。同時,遺址群包含了豐富的石器和動植物遺存,是舊石器時代中期唯一發現豐富植物遺存的遺址,埋藏一系列國內最早階段的行為現代性證據。這一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很多空白,對研究東亞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個人認為它是一個世界級的發現。」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楚國高等級大型墓葬,為研究戰國晚期楚國高等級陵墓制度,以及楚國東遷後的歷史文化,提供了系統性的考古資料。北京聯合大學校長雷興山點評時表示,武王墩一號墓的發掘,為研究楚文化政治格局、禮制變遷與藝術成就樹立了里程碑式的考古標杆。

18個「考古中國」在研項目統籌推進

另據喬雲飛介紹,過去一年,國家文物局批覆實施1,740項考古發掘項目,18個「考古中國」在研項目統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即將結項,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正式啟動,考古工作影響力持續提升。

十大考古新發現(按年代早晚排序)

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

●距今8萬至6萬年,是國際罕見的同時包含豐富石器與動植物遺存的「百科全書」式遺址,是對東亞現代人起源、演化研究的重大突破。

浙江仙居下湯遺址

●揭示了距今9,000年前上山文化中晚期中心台地、外圍人工土台、環壕的三重聚落結構及其動態發展過程。

甘肅臨洮寺窪遺址

●展現了約5,000年前黃土高原西部早期社會的發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補了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西北地區關鍵時期的空白。

西藏康馬瑪不錯遺址

●發現了迄今為止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距今4,800-2,000年)也最為清晰的文化序列。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

●首次從考古學證據明確夏商時期長江中游水位變化趨勢。為深化了解長江流域早期文明進程、黃河與長江的文明互動提供了關鍵材料。

陝西寶雞周原遺址

●確認了周原乃古公亶父遷岐之地。近300字西周甲骨文的發現,豐富了西周史料。

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

●出土作冊奐器有關「太保墉燕」的銘文,是北京城市建設史最早的出土文獻,實證了首都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

●不僅改寫了楚文化研究的時空框架,更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江淮流域的璀璨實證。

雲南晉寧河泊所遺址

●是先秦及秦漢時期邊遠地區考古的最新成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珍貴實證。

新疆喀什莫爾寺遺址

●始建於公元1世紀,廢棄於9世紀末10世紀初,實證了多元宗教並存和中央王朝對西域的有效治理。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