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由本周二至今日(22日至24日)在澳門舉行2025年亞洲大學峰會,會上公布THE亞洲大獎2025的年度得獎名單及向各獲獎者頒獎表彰。香港院校表現亮眼,共斬獲兩項大獎:香港大學醫學院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講師王琦森,憑藉將虛擬實境(VR)技術融入醫學人文教育的創新教學方案,讓醫科生具象化地體會末期病患家屬的悲傷情緒,幫助他們他日成為「有情」的醫生,榮獲首設的「年度最創新教師獎」;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團隊,以「梅子林復育計劃:實驗性建築復修示範」項目,奪得「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年度研究獎」。
港校獲兩個大獎
THE亞洲大獎旨在表揚亞太地區高等教育機構在教學、研究、創新及社會影響力的卓越表現。本屆共有來自21個亞洲國家及地區超過500組個人、團隊及院校參與,共競逐10大類別獎項,包括年度國際策略獎,年度領導與管理團隊獎,年度最創新教師獎,環境領導傑出貢獻獎,區域發展傑出貢獻獎,學生支持傑出貢獻獎,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年度研究獎,STEM年度研究項目獎,年度教學與學習策略獎,以及年度科技或數位創新獎。
在22日晚舉行的頒獎禮上,來自香港和日本的大學各獲得兩個獎項,屬獲獎最多的地區。獲選亞洲年度最創新教師的王琦森在介紹項目時提到,複雜性悲傷和長期悲傷障礙是新冠疫情期間喪親之痛的主要精神後遺症,近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提出了「悲傷素養」(Grief Literacy)的概念,即「人們獲取、思考及應用有關喪親經歷的資訊之能力」,以幫助專業人士更容易識別悲傷,建立同理心,並更積極地支持那些正在經歷悲傷過程的人。
中大奪藝術人文研究獎
為達至這個目標,王琦森在課堂上引入獲《美國醫學會雜誌》推薦的沉浸式VR遊戲,讓醫科生透過虛擬照護罹患腦癌病童的過程,親身感受末期病患家屬承受的「預期性哀傷」,即家屬由獲悉其至親病情將不可逆轉,將要面對死亡時所表現的哀傷,包括情緒、生理、認知和行為各方面,「學生需在虛擬情境中,一邊維持病童的希望,一邊壓抑自身的絕望與自責。」這種「設計思維」教學法,能將抽象醫學倫理轉化為具象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將悲傷情緒轉化為他日行醫時實踐人文關懷的動力。
另一香港得獎者、鍾宏亮帶領的「梅子林復育計劃」,第一期以「就地取材」、「輕巧建築」和「共創參與」三大原則,透過「實驗性建築修復」活化沙頭角360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落梅子林村,展現香港學術界對文化遺產保育的創新實踐。團隊不僅回收利用現場廢棄物料,更結合現代夯土技術與可調節竹木結構,成功修復「老屋」與「壁畫屋」。計劃的第二期更進一步延續首期成果,在活化技術、設計、結構和材料運用上新舊糅合,將老屋復育為梅子林村的鄉村社區合作社「众舍」,成為培育鄉村未來生活文化的長遠基地,賦予舊建築新的生命及用途,為村莊的可持續復育作出貢獻。
該項計劃在4年間共吸引超過250名村民、義工與學生參與,催化村民自主修復行動,更衍生其他村落的活化原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