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龐大的市場容量、多元化的消費結構以及中歐班列所帶來的物流創新,歐洲正逐步成為中國跨境電商出海的重要「全新增長極」。海關總署發布的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數據顯示,美國一直是中國跨境電商的首要目的地,但出口規模佔比在2024年上半年跌至2022年以來最低點。

歐洲市場消費能力穩定強勁

雨果跨境在4月17日對3,772名跨境賣家發起的問卷調研顯示,歐洲市場成為賣家們最為關注的拓展市場之一,61%的賣家計劃在歐洲市場尋求新的增長高地。近期一些跨境電商平台也在積極拓展非美國市場,如3月底TikTok宣布正式開放德國、意大利和法國的電商站點。

霞光社也指出,在關稅作為變量之前,一些跨境電商平台的歐洲訂單就已經出現暴漲的趨勢。阿里外貿平台國際站數據顯示,3月促銷季內,歐洲訂單量和支付賣家數均同比上漲超過45%,前五位的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英國和德國的漲幅分別達到125%、60%、54%、48%和38%,都超過了美國市場30%的增幅。

清華大學中國服務創新研究院院長鄭吉昌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美國關稅政策令中國跨境電商面臨巨大不確定性和成本壓力,特別是最近關稅「說高就高」的不穩定環境。相比之下,歐洲關稅體系相對穩定,政策連貫性強,成為更具可預期性的出口市場。

為中國造「量」轉「質」提供契機

鄭吉昌指出,歐洲是全球第二大電商市場,2024年市場規模達6,473.4億美元,其市場容量不僅龐大,且區域發展均衡。消費能力強勁亦是歐洲市場的顯著特徵。「歐洲整體購買力與美國相當,更注重品質與設計,願意為高附加值產品支付溢價。」鄭吉昌舉例道:「北歐人均GDP普遍超過5萬美元,購買力強勁,東南歐國家人均GDP達1.8萬美元,中高收入群體佔比提升,消費力也不斷上升。」這也為中國製造從「量」走向「質」提供了契機。

而歐洲市場的電商發展基礎也相當穩固。鄭吉昌分析稱,西歐依然是歐洲電商的主導力量,佔據了約63%的B2C市場份額;東歐雖然整體市場體量較小,但增長速度更快,呈現出更強的發展潛力。同時,他還指出,支付方式如數字錢包(如PayPal、Apple Pay)使用率大幅提升,以及「先買後付」(BNPL)服務在多個市場快速普及,都有利於提高客戶購買意願。「以荷蘭為例,其BNPL使用率已達到39%。」

中歐班列降本增效綠色低碳

物流能力也是跨境電商能否跑得快、站得穩的關鍵。「中歐班列,比如西安-杜伊斯堡專列的運輸成本僅為空運的1/5,時效控制在10天左右,非常適合時效性強、大批量的訂單。」鄭吉昌對香港文匯報記者指出,「2024年西安中歐班列開行量同比增長25.1%,已實現『定點發車、準時到達』的高效運輸。」同時,中歐班列具備綠色低碳特性,可獲歐盟碳積分認證,助力企業應對環保政策。

儘管機遇巨大,歐洲市場的挑戰也不容忽視。鄭吉昌提醒,歐盟正在推進對低價包裹徵稅、加強環保標準等措施,中國企業要提前布局應對。此外,多語言運營和文化適配也非常關鍵,比如德國消費者注重質量,法國消費者則更重視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