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紫祥 全國政協委員 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會長 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基金會主席

在全球科技競爭的賽道上,粵港澳大灣區正憑借獨特的區域優勢與創新活力,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步邁進。作為大灣區的重要引擎之一,香港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獨特地位與潛力,正為這一宏大願景注入強大動力。

第一,科研協同,構建跨境創新共同體。香港擁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覆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此外,香港與內地共建的粵港聯合實驗室已達44家,在自動駕駛算法領域實現全球領先。作為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跨境平台,河套合作區已形成「一區兩園」格局。深圳園區聚焦中試轉化,集聚了447家科技企業及蘋果應用研究實驗室等國際頂尖研發機構。香港園區規劃建設港深科創園,重點發展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產業,首批3座大樓將於2025年底落成。

第二,金融賦能,激活科創產業生態。香港特區政府通過「創新及科技基金」構建多層次金融支持體系,包括100億港元科創產業引導基金、創科創投基金、科技券計劃等。此外,香港交易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截至2024年,已有60餘家生物科技公司通過18A章上市,募資超1,200億港元。還有,香港與內地合作推出跨境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在河套合作區試點將專利技術轉化為金融資產,為科創企業提供新的融資渠道。

第三,人才流動,打破制度壁壘,匯聚全球智慧。截至2025年,優才計劃已吸引超3萬名申請人,其中科技領域佔比超40%,包括人工智能專家、生物醫藥科學家等;截至2024年,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已為香港青年提供超1.2萬個內地就業崗位,覆蓋金融科技、智能製造等行業,平均月薪達2萬港元。此外,香港與內地推出「科研人才通行證」,為符合條件的科研人員提供快速通關、社保銜接等便利。河套合作區試點「科研物資通關白名單」,允許科研設備快速進出境,縮短實驗周期。

第四,國際合作,連結全球資源,塑造創新高地。香港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與東南亞、中東等地區共建聯合實驗室。同時,香港通過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吸引29所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入駐。還有,每年舉辦的香港國際創新科技博覽吸引超50個國家和地區的參展商,促成技術合作項目超200個。此外,「創科香港」創業比賽已連續舉辦8屆,累計吸引全球3,000餘個項目參賽,其中20%的獲獎項目落地大灣區。

第五,展望未來,構建「香港研發+灣區轉化」新範式。建議推動「科研成果跨境轉化專項政策」,簡化專利跨境申請流程,探索知識產權共享機制;加強「硬科技」產業鏈布局,在半導體、量子計算等領域建設「香港研發—深圳中試—東莞量產」的全鏈條體系;設立「大灣區碳中和科技基金」,支持新能源、碳捕獲等技術研發。香港可依託國際金融中心優勢,發行綠色債券,為綠色科技企業提供長期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