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龍 立法會議員 新質企業家聯合會創始人兼秘書長
一連四日舉辦的年度創科盛事香港國際創科展InnoEX日前圓滿落下帷幕。活動組織了一系列交流活動、研討會,讓海內外創科精英、企業家、投資者匯聚一堂,一同開拓環球創科合作機遇,促進香港與各地創科企業及人才保持溝通,推動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香港創科發展的核心,是構建「人才、資金、土地、協作、生態」的創科體系,以「合體」產生聚能,由有為政府作牽引,配合「高才通 2.0」強化人才黏性,以港投公司等引導資本「脫虛向實」,憑北部都會區打造產城融合樣板,藉深港合作打通要素流通,用創科鏈主企業帶動產業升級。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將「一國兩制」優勢轉化為創科勝勢,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回顧香港回歸祖國初期,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規劃數碼港、科技園,到2015年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成立創新科技局,到2018年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到本屆特區政府提出加速新型工業化、啟動北部都會區、推出「高才通」、創立港投公司,發展創科的步伐一直沒有停頓過,但離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仍有相當遠的路要走。
筆者由於長期堅守科技一線,認為要圓香港創科夢,在於人才、土地、資金、生態、協作五個元素互相協調,結合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香港過去三年通過「高才通」等各類人才計劃,吸引逾50萬人才及家人抵港,人才輸入政策初見成效。然而,留住人才的比率仍有待觀察。特區政府需要加大力度鼓勵和推動創新創業,支持人才能夠在港落地生根之餘,也要創造香港新的產業生態。特區政府宜加快推動人才攜資金來港創業的便利政策,並要與民間共同合作,攜手投資初創企業,積極整合空置辦公大樓資源成為創新空間,支持新來港人才創業。
港投公司成立以來已投資超過90個項目,重點布局硬科技、生命科技等領域,據悉每1元投資可拉動4元市場資金跟投,算是開了政府資金直接參與一級市場投資的先河。不過現時的資本市場仍存在結構性矛盾,耐心資本較少。特區政府宜將港投公司資金與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組合成「階梯式」支持方案,早期項目由政府基金「種子輪」孵化,成長期引入私募股權,成熟期推動港股上市。同時盡快落地「產業引導基金」,對來港投資的創科企業給予實質性資金支持。
善用空置商廈推動創新創業
北部都會區規劃提供3,000公頃土地,新田科技城2025年啟動首批土地平整工程,但整體開發周期長達20年,要在短期內支持創科發展,還要另擇方式。
隨着中環、東九龍等地落成的新寫字樓逐步增多,市場工商業空間空置率也上升較快。筆者在2024年8月作過嘗試,將中環某寫字樓透過眾創空間模式變為新質企業家創業谷,迅速吸引了超過30位新來港人才創業落地。特區政府未來可考慮補貼租金,協助人才在空置商廈創新創業,滿足短期內本港發展創科產業的需要。
香港高校科研實力強勁,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領域中所發表的論文數量全球領先,但成果轉化率不足5%,遠低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的20%,而本地初創企業多聚焦技術研發,缺乏中試平台和生產基地,新質生產力GDP佔比少於1%,遠低於深圳的35%。特區政府宜實施「鏈主企業賽馬計劃」,圍繞AB產業即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戰略領域,引進龍頭企業設立研發總部;推動「高校-企業-政府」三方聯合協作,培育生態產業鏈。
此外,筆者建議設立「灣區稅款通」,把已在香港完成上游創新及專利申請、在內地實現商品轉化的項目,由內地稅務部門依據香港報備的專利向特區政府稅務局返還商品銷售的稅款中的四分之一,專門用於鼓勵香港繼續加大力度投入上游、中游創科。
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對香港有很高的期望。香港應發揮自身優勢,匯聚全球創新資源,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珠聯璧合,強化產學研創新協同,着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