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雄 香港強脊會主席
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是香港醫療體系發展的重要一步。特區政府公布改革方案以來,與醫管局積極以不同渠道與病人組織溝通,聆聽各組織意見。期望改革推行時,進一步加強保障經濟困難的病人,確保醫療資源能夠得到精準運用。
公營醫療系統長期面臨資源分配壓力,亦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慢病個案也明顯趨升。現時公營醫療系統對病人實行廣泛高額資助,資源不能對準最有需要的群體,此種模式確實有待調整。社會普遍認同,適度提高共付比例,有助引導市民更合理地使用公營醫療服務,從而集中資源服務真正有需要的患者。
特區政府提出的五大改革原則,包括「承擔不減」、「能者共付」、「有加有減」、「高度資助」及「循序漸進」,展現了平衡財政可持續性與維護病人權益的決心。當中加強保障「貧、急、重、危」病人,正是病人組織長期倡議的重點。然而,如何確保這些措施能有效落實,避免繁瑣的申請程序,阻礙有需要人士獲得支援,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不少病人及非政府組織對改革增加支援弱勢群體表示歡迎,但同時關注到,申請程序是否簡便易行。過於複雜的審查機制可能令部分病人卻步,甚至因未能及時獲得補貼而延誤治療。特區政府須簡化申請流程,減少文件要求,並提供清晰的指引,令病人容易理解資格條件及申請步驟;其次是加強前線人手支援,確保有足夠人手處理病人申請,避免因行政負擔影響服務效率;還有擴大自動豁免範圍,對於已通過其他社會福利審查的病人,可考慮自動符合資格,減少重複審核;對於驗血等常規病理檢查,應實施收費豁免,以減輕病人的疑慮和不安。
特區政府強調改革並非單純填補財政缺口,而是希望透過精準集中資源,令公營醫療可長遠持續。相信優化共付機制,能更公平地分擔醫療成本,同時適切照顧弱勢群體。
推進改革過程中,病人組織的參與至關重要。了解不同病患群體的需求,能協助政府制訂更貼近民情的措施。特區政府和醫管局須與病人權益組織保持溝通,聆聽患者的意見,以協助評估改革對長期病患者的影響。市民都樂見特區政府以開放態度與病人組織合作,確保改革方案兼顧效率與公平。
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是醫療發展的重要一步,特區政府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行,並在過程中持續優化措施。社會各界應理性討論,共同為建立更公平、可持續的醫療體系努力。特區政府、醫護人員、病人組織及市民必須合作,公營醫療服務方能有效應對未來挑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