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建國際集團(Cybertecture)創辦人羅發禮。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圖為The Pad Tower。 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資深建築師、香港科建國際集團(Cybertecture)創辦人羅發禮是「一帶一路」建築業民間商業合作領域的先行者。20年前,他參與建築設計比賽,憑藉一份科技感十足的方案,擊敗眾多國際知名建築設計事務所,取得杜拜住宅大廈「The Pad Tower」的設計權。經此一役,羅發禮及Cybertecture集團亦在中東地區打開局面,陸續收到更多合作邀約。惟當地的文化背景、法律法規等與中國有諸多差異,羅發禮的「一帶一路」之旅亦曾遇到難關。他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向有意進軍中東市場的人士建議,在跨國商業洽談中,既要尊重當地民俗,亦要善用法律及其他輔助手段,維護自身安全和利益。

羅發禮與中東的合作始於2000年代中期,當時大部分港人對中東的認識都十分有限,「我第一次去中東談生意的時候,有一位朋友和我說:在那裏經商要非常小心,如果做錯事,可能會被砍手。」他笑稱,聽到這個說法起初還感覺很害怕,但一想到機遇與挑戰並存,他還是跨出了合作的一步,「你看我現在還好好的,兩隻手都還在呢。」

被禁錮十幾小時 堅持維權

在羅發禮多年的中東拓展業務歷程中,也曾因為當地的民風而遭遇驚險。他憶述,曾與一位中東客戶在商業條款上有不同意見,他遂與一名員工飛往當地進行深入談判,怎料該客戶竟將羅發禮困在辦公室內,不達成共識就不准離開。「他把我困在他的辦公室十幾個小時,比較強硬地恐嚇我,要我接受他們的條件。我的員工就一直在辦公室門外的走廊裏等我。不過我也沒有輕易屈服,始終堅持我的意見,最後這個deal(交易)都做到。」

羅發禮指出,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異國人士磋商時,要有一定聰明、靈活的社交技巧,同時亦要具備防人之心,善用法例、保安等手段保護自己。「他們有自己的文化,中國人也有我們的文化,我們要有禮貌,但也不代表要屈服,要想辦法堅持自己的價值。」

香港經歷與當地轉型吻合

作為成功的「一帶一路」探路者,羅發禮認為,香港建築業專業人士在該領域大有可為,更具備獨特優勢。「香港(設計界)能夠提供的最大貢獻,應該是香港的歷史。」

他解釋,香港是一個在較短時期內迅猛發展的獨特地區,幾乎從一個小漁村一躍成為現代化的國際都市,這與很多正在經歷轉型的中東國家正好吻合。「香港可以說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地方,中東一些地區也正在從曾經的貧窮進入快速發展時代,他們在基礎公共設施建設、房屋網絡,甚至一些政策經驗上,都可以借鑒香港歷史。而且因為當地發展起步更晚,他們一步到位建成的建築物會更為先進和現代化,有『未來之城』美譽的杜拜是其中代表。」

羅發禮本人擅長的建築風格正是前衛的「賽博建築」,有關設計極有視覺衝擊力,將科技感、未來感等種種難以名狀的氛圍以建築美學的形式展現出來,能夠良好融入杜拜等地的城市規劃,亦令他在國際設計比賽中屢獲大獎。「設計界很長一段時間內提到前衛,總是以為來自歐美設計師,但其實中國都可以很前衛,不是說中國設計師的作品就必須帶有傳統中國元素,其他風格我們也可以很擅長。」羅發禮說,來自業界的肯定讓他有為國爭光的滿足感。

除「賽博建築」風格的建築,羅發禮亦不乏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例如他於2017年在香港落成的設計作品「水管屋Opod」。羅發禮指世界上幾乎所有大城市都在面對住房困難,水管屋引入一種新的建築理念,以現成的城市設施為造型,構建低成本的微型居所,紓緩住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