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下旬以來,美國政府撤銷全美170多所高校約1,100名國際學生及應屆畢業生的簽證或身份;同時,美國近期多起入境限制及拘押事件也讓外國人頓失安全感。多個國家,包括歐盟以及德國等美國的盟友國家發出旅行警告,指赴美已變「高危行為」。民間交流是推動國家間友好往來、增強穩定互信的有效途徑。然而,特朗普政府出於政治博弈目的,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將政治操弄凌駕於正常的民間交流之上,無端撤銷簽證、粗暴打壓。這些霸權行徑違背了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破壞了國際交流的和諧生態,必將自食惡果。
特朗普政府對國際學生的打壓早已不是新鮮事。以中國留學生為例,早在其上一任期,就已經實際推出過限制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入境的措施,如《禁止部分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入境》及《安全校園法案》等。特朗普政府打着所謂維護國家安全的幌子,肆意打擊、阻撓國際學生和研究人員的正常學術行為,嚴重破壞了學術自由的環境,將學生的未來置於不確定的風險之中。4月18日,超過100名受影響國際學生聯合向美國聯邦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恢復合法身份並阻止美政府繼續實施該政策。部分受影響學生還提起了其他訴訟,有關訴狀指出,美政府此舉剝奪上述學生在美繼續學業和維持就業的能力,並面臨被逮捕、拘留和驅逐出境的風險。
美國一直自詡為法治社會,然而針對國際學生種種霸凌行徑日益升級,無疑是對法治的公然踐踏。美方一向標榜所謂開放、自由,可實際上卻不斷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對國際學生採取選擇性、歧視性、政治性執法。這種表裏不一的做法,本質上還是美國政客的冷戰思維在作祟。
在其他領域,美國也正不斷加速與全世界「脫鈎」。特朗普今年1月20日就職當天曾簽署行政令,要求美國國務院列出「審查和篩查信息不足的國家,以部分或全部暫停這些國家公民入境」。美國媒體3月報道,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對43個國家地區的公民實施簽證限制。3月下旬,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表示,已有超過300個簽證被撤銷,「主要是學生簽證,一些是旅遊簽證。」
受美政府關稅政策的衝擊,以及美國政要對其他國家地區的負面言論和愈發嚴格的留學和移民政策影響,美國旅遊業面臨挑戰。美國旅遊業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一直保持巨大的貿易順差。據美國旅遊協會估計,去年旅遊業為美國經濟帶來1.3萬億美元收入,支持1,500萬個就業崗位。然而,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國際貿易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3月赴美外國遊客數量按年下降近12%,降幅較2月的2%大幅擴大。有業內人士預計,如果下降趨勢持續,預計赴美外國遊客數量今年全年的降幅將超過10%,給美國旅遊業帶來90億美元經濟損失。
美國憑藉霸權肆意干涉他國內政、打擊民間交流、挑起貿易爭端、濫用制裁手段,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抵制,其惡果逐漸浮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