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動關稅戰,並以極端手段威逼中國屈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再度面臨被摘牌的風險。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公開表態,已指示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全速備戰」,確保香港成為全球中概股回流的首選地。安永大中華區財務會計諮詢服務主管合夥人劉國華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港美的證券監管架構不盡相同,為更好迎接中概股回流,建議香港針對中概股的特點進一步優化監管框架。他認為,中概股回流有助提升香港市場的整體吸引力,更是港股邁向更高層次國際化的契機,並相信一些從事互聯網與科技、新能源與電動車、零售與消費行業的中概股,其在港股市場的活躍度、估值等表現將不會輸給美股。 ●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

市場主流觀點認為,起步於去年9月的中國資產重估,料繼續主導接下來的港股行情。而特朗普關稅政策雖短期擾動全球市場,但並沒有撼動港股長期向上走勢。鑒於香港市場擁有成熟上市機制與確定性先例,無疑是中概股回流最為低風險、低成本的選擇,港交所料成為本輪中概股回歸的主要受益者。有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透露,近期對於中概股二次上市的詢問正在上升,部分之前計劃在美國上市的企業亦計劃轉投港股懷抱。

兩地監管框架不盡相同

但從技術層面上來看,劉國華坦言,中概股自美國市場回流香港,在監管規則對接上確實還存在一定挑戰。美國市場採用「披露制」,強調企業自主信息披露,香港更接近「核准制」,對合規性要求更高,審計底稿、數據安全等問題也有待政策突破。此外,香港與美國法律合規審查重點也有不同,如美國更聚焦於財務真實性(《薩班斯法案》)、證券欺詐風險;香港還需額外證明符合內地監管要求,如提供中國證監會出具的境外上市備案回執(2023年新規)、網信辦的數據出境安全評估文件,亦需同步遵循《上市規則》第13章的持續責任,如關聯交易事前公告、更嚴格的股價敏感信息披露時限等。

「但香港的優勢在於靈活性,」劉國華強調,過去幾年,已有不少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通過二次上市和雙重上市的方法在香港成功上市。另一方面,香港還有望「主動出擊」,建議港交所在保障投資者權益的前提下,針對中概股的特點進一步優化監管框架,更好地適應這些企業回港上市的需求。

劉國華預計,港交所可能會進一步優化上市制度,如簡化上市流程、降低上市門檻、完善合規要求等,這不僅有利於中概股的回歸,也將為其他企業的上市提供更便利的條件,提升港股市場的整體吸引力。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專業的金融人才和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中概股回流也將進一步彰顯香港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包容性,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提升其在全球金融市場的話語權。

港有能力替代美股流動性

受益於此,他相信,未來更多中概股將成功登陸香港資本市場,「這場中概股回流潮,既是對香港市場韌性的考驗,更是其邁向更高層次國際化的契機。」不過,劉國華亦提醒,若更多的中概股回流,或需留意在交投、估值、波動性等方面帶來潛在挑戰,比如攤薄港股市場的資金,及會將美國市場的波動性傳導至港股市場等。

當前,港股市場在交投方面與美股仍有差距,且部分海外基金只能買入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而不能配置港股相關公司。惟放眼稍長時間維度,業界普遍預計,香港市場有能力逐步承接並替代美股流動性。摩根士丹利也認為,內地監管機構若進一步放寬兩地上市公司納入南下資金渠道,南向資金將成為穩定港股流動性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年內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已錄得約6,000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