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里工實業有限公司的展位,人形機器人正在展示工廠流水線上的搬運動作。香港文匯報記者李紫妍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紫妍、帥誠 廣州報道)在全球貿易格局深度調整、外部需求波動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外貿企業正以技術創新的「破壁之力」重塑國際競爭力。連日來,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第137屆廣交會現場走訪發現,這場全球註冊採購商超20萬、覆蓋215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盛會,不僅成為國際供需鏈韌性重構的試驗場,更通過廣交會首次設立的服務機器人專區、1,100多家智能化參展企業、32萬件智能產品,向世界輸出「中國方案」—在保護主義逆流中,唯有以自主創新推動技術迭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此次展會的「智能化」標籤格外突出亮眼,許多製造業企業做出從「規模紅利」向「技術紅利」躍遷的策略調整,通過智能化技術升級、產品升級拓寬拓深海外市場,加速從「汗水外貿」向「智慧外貿」轉型。

廣交會上首次設立的服務機器人專區中,國產機器人產品集中亮相,現場進行動態展示,不少展位被境外採購商裏外三層圍得水洩不通。第一次參加廣交會的中山聯合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帶着自主研發製造的機器人成功入選這一專區,其無人系統市場負責人辜尚祺說,當天上午才開展幾小時,已經接到10個強意向需求,中東和歐洲客商尤其積極,還追問說下午能否帶他們去中山看廠。

核心技術競爭力強 出口穩增

由於深耕光成像、光顯示、光感知三大領域20年,聯合光電近幾年迅速轉化出機器人視覺系統的核心競爭力,自主研發製造了智能物流機器人、智能服務機器人,也針對國外市場特點,與客戶合作開發了割草機器人等產品,目前其出口市場保持着每年3%至5%的穩定增長。

智能手術機器人惠及全球患者

展區裏一個臨時搭建的「手術室」成為往來客商打卡的重點。深圳元化智能科技自主研發的全骨科手術機器人正在進行一場精密的手術演示,通過亞毫米級精度的導航系統算法、基於深度學習的AI手術規劃系統、機械臂控制技術等核心技術突破,該手術機器人可以實現全膝關節置換、髖關節置換與單髁膝關節置換三種適應症的靈活切換,目前已在內地完成超4,000餘例手術,在香港多家醫院也有應用。

「當前,中國醫療裝備出海正從低附加值的耗材領域,穩步向高技術壁壘的設備領域進軍。」元化智能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孟李艾俐表示,他們正推進這款機器人的海外認證工作,並與歐洲、中東、東南亞的多家海外醫療機構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未來將通過「技術出海」與「本地化服務」,讓中國的創新成果惠及全球患者。

自研工廠機器人解決人工緊缺

在廣州里工實業有限公司的展位,兩台人形機器人重複展示着工廠流水線上的往返搬運動作,速度均勻,動作平穩,不少境外採購商在拍下機器人工作的畫面後,都好奇地拿起了產品介紹冊研究。

廣州里工實業有限公司渠道經理李志濤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公司早期主要做精密加工業務,對工人的實操能力要求很高,隨着近年人力成本上漲,熟練工越來越難招聘,於是他們自主研發機器人,來解決一線人工緊缺的困境,這些機器人產品也已銷往南美、東南亞和歐洲等海外市場。今年三季度,他們將實現自研機器人在一線生產的全覆蓋,生產線將不再需要人工操作,「相信我們工廠的樣貌,也將會是未來全球工廠的雛形。」李志濤說。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表示,廣交會上湧現的這波智能產品熱潮,充分說明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很明確、有效果。隨之,中國出口商品也實現進一步升級。結合當前關稅大戰的背景來分析不難得出結論,貿易沒有科技作為後盾,最終還是受制於人,技術迭代和產品領先才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根基。只有以科技創新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才能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