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保僑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香港互動市務商會創會及榮譽會長

4月份的國際貿易舞台,上演了一場令人目不暇給的「關稅戲碼」。特朗普政府先是高調宣布擴大對各國商品的關稅,數日後卻急轉彎,暫緩大部分國家稅項,唯獨對中國維持強硬姿態;未幾又戲劇性豁免包括智能電話、手提電腦、硬碟等中國製產品的關稅,然後又說稍後會開徵半導體關稅。這般政策反覆,表面看似戰術性的虛張聲勢,實則暴露美國在全球化產業鏈與地緣政治角力間的進退兩難。

特朗普自2025年再度上任美國總統以來,將關稅視為重塑全球貿易秩序的核心工具,其策略奠基於「以戰逼和」;透過提高進口成本迫使貿易夥伴讓步,從而縮減美國貿易逆差、重振製造業。此策略在重工業某些個案中偶見短期成效,但當矛頭指向中國,這個佔美國商品逆差在2024年達至2,950億美元的「頭號對手」時,關稅戰卻陷入「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的困境。以此次豁免的清單為例,蘋果手機、戴爾電腦、希捷硬碟等產品雖在中國組裝,但其核心技術多由美國企業主導設計,利潤亦主要回流矽谷。當關稅直接衝擊iPhone等消費電子產品,等同逼迫蘋果、惠普等巨頭在「遷移供應鏈」與「喪失市場競爭力」間做出艱難抉擇,這顯然觸及華爾街的容忍底線。

特朗普政府的反覆立場,反映白宮內部兩股勢力的激烈角力,貿易鷹派主張以關稅遏制中國科技崛起,尤其針對「中國製造2025」戰略產業;商務部與企業游說團體則不斷警告關稅對美國經濟的負面衝擊。就連美國首富馬斯克也直接向特朗普施壓,要求撤銷新關稅政策,因消費性電子產品課稅恐推高通脹、拖垮股市;但若全面退讓,又將弱化對華談判籌碼。

美方認知存在悖論

特朗普團隊對全球化經濟的認知存在悖論,美國政府一方面迷信「關稅萬能論」,卻低估跨國企業重組供應鏈所需的時間與成本。更關鍵的是,中國並非被動承受壓力。過去五年間,中國透過「一帶一路」深化與東盟、中東的經貿連結,並加速發展自主技術標準(如5G、新能源車)。當美國試圖以關稅削弱「中國製造」的競爭力時,中國企業反而藉此推動產業升級,此消彼長下,美國的關稅武器效果正逐步遞減。

對中國而言,美國的搖擺政策反而提供喘息空間。短期內,科技產品關稅豁免可緩解出口壓力;長期來看,中國勢必加速推動「雙循環」戰略,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賴。與此同時,全球經濟體系也可從美國的決策矛盾中看清一個現實,單邊主義無法解決複雜的貿易問題,重返WTO框架下的多邊協商機制,或許才是避免全球貿易亂局的解決方案。

這場關稅迷局,不僅是中美的博弈,更是全球化時代下各國如何平衡保護主義與開放合作的縮影。當經濟利益與政治算計相互糾纏,任何單方面的強硬措施,最終都可能演變成一場沒有贏家的消耗戰。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