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強 利嘉閣地產總裁

新冠疫情為香港的社會及經濟環境帶來了不少改變,尤其是在內地及香港恢復全面通關後,內地加強了對香港的支持,推出了一系列促進內地及香港市場互動的政策措施。交通日趨便利,使港人北上消費的熱潮愈演愈烈,甚至成為近年的一個經濟議題。

港人北上並非新興現象,早年已有不少香港人因事業發展或消費,經常往返內地及香港兩地;但近年的熱潮,則更多受內地疫情後經濟環境所驅動。內地商家因面對競爭壓力,商品及服務的性價比顯著提升,得益於相對低廉的租金、人工成本及製造成本,於是在很多方面會將港商比下去,加上兩地交通便利,港人選擇北上消費的動機更為明顯。然而,如果就此認為香港經營環境因北上熱潮而變得愈加困難,則似乎過於片面。

商家需通過創新突破

事實上,近年香港的租金水平已出現明顯下降趨勢,儘管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聘請亦不容易,但特區政府優化了輸入外勞以應對勞動力短缺問題。事實上,本地商家能否適應市場變化並通過創新突破才是重點。內地商業模式的成功,體現於產品質量及設計上的提升,這些正是吸引消費者的核心因素。

不少港人在北上消費時往往忽略了時間成本。雖然市民往來內地及香港已十分便捷,但仍需付出額外時間和精力,若將這些隱性成本納入考量,北上消費的總成本未必比本地消費更有優勢。此外,若港人長期將消費力外流至內地,可能導致本地經濟陷入惡性循環,商戶倒閉、就業機會減少,進一步影響社會氛圍。這樣的情況最終須全民付出代價。

香港樓市的低迷與本地消費力流失並非無關。幸而中央近年的惠港政策逐漸為香港經濟注入活力,例如深圳居民「一簽多行」政策的恢復,刺激香港的經濟活動及樓市需求。同時,人才輸入計劃及投資移民政策吸引了專業人士及資金流入,為本地樓市帶來積極影響。

內地買家佔比升至約兩成

數據顯示,內地買家在香港樓市成交量中的佔比已升至約兩成,印證吸納人才政策推動的實質效應。支持本地消費力是香港經濟與樓市能否穩健復甦的關鍵。本地商家應抓住時機提升競爭力,透過創新及調整經營策略迎合市場需求。若僅依賴政策支持及外來資金,香港的經濟活力無法全面恢復。本地消費力的穩固,對經濟及樓市皆是重要的基石。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