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武夷山朱熹園中的朱熹雕像。 資料圖片

公元1183年,南宋理學家朱熹辭官回到武夷山,在九曲溪畔創辦了「武夷精舍」書院,在這裏著書立論、招徒講學。作為程顥、程頤三傳弟子李侗的弟子,朱熹將程氏的理學發揚光大並另闢蹊徑,自成一家,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和浙東巡撫等職。他為官清正,又振興學院,曾任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講學。

朱熹是窮理致知的理學集大成者,是心懷萬民的政治家,是以著作來惠澤後世的教育家。他是「繼往聖將微之緒,啟前賢未發之機,辨諸儒之得失,闢異端之論謬,明天理,證人心」的一代大家。他的出類拔萃,卻似樹大招風,引來一些人的忌憚和嫉妒,非議之聲不絕。他的明理之學被斥為「偽學」、他被斥為「偽師」,連門徒、追隨者也被斥為「偽徒」,甚至牽連到與他學術思想有關的人等。

他為官五十載,然而在朝為官僅四十日,甚至落得家貧如洗、要靠人接濟的境地。所幸,他的志趣不在於富貴,而在於求學問。他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於卷首。他又將《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四書合刊,經學史上的《四書》之名才第一次出現。《四書》成為後世士子修身的準則,也構成了朱熹的一個完整的理學思想體系。

要說到朱熹的理學思想,當然要提到他與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在「心」和「理」間的異同之辯。他們在「鵝湖之會」上辯論和講學達十天,雖未能統一各人的思想理念,卻促使他們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省。後世對「朱陸異同」也進行很多分析和討論,演繹出不少理學論說和著作。

其實,朱熹對詩詞也有研究,創作出不少優美的作品。他曾經沿九曲溪逆流而上,飽覽兩岸風光,寫下《九曲棹歌》幾首漁歌,令九曲溪的美景流傳下來: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閒聽兩三聲。

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岩鎖翠煙。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

道人不作陽台夢,興入前山翠幾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

桑田海水今如許,泡沫風燈敢自憐。

……

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

客來倚棹岩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閒。

七曲移舟上碧灘,隱屏仙掌更回看。

卻憐昨夜峰頭雨,添得飛泉幾道寒。

八曲風煙勢欲開,鼓樓岩下水瀠洄。

莫言此地無佳景,自是遊人不上來。

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

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

系列詩一開始已道出「武夷山上有仙靈」,而「欲識個中奇絕處」,只需在山下寒流間,閒聽兩三聲棹歌,已可探領一些人生義理。在溪畔矗立的玉女峰,被視作武夷山的地標。「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這是朱熹留給玉女峰的詩句。至於不同時間,也有不同景象,如「壁立萬仞」、「飛翠流霞」等。而踏訪「武夷精舍」,就有如走進朱子理學的搖籃。

至於詞方面,可試看他的《水調歌頭》,亦可窺探他的人生態度:

富貴有餘樂,貧賤不堪憂。

誰知天路幽險,倚伏互相酬?

請看東門黃犬,更聽華亭清唳,千古恨難收。

何似鴟夷子,散髮弄扁舟。

鴟夷子,成霸業,有餘謀。

致身千乘卿相,歸把釣漁鈎。

春畫五湖煙浪,秋夜一天雲月,此外盡悠悠。

永棄人間事,吾道付滄洲。

他說仕途幻變,有人臨死時才盼念牽狗狩獵,或聽那華亭鶴唳,但都難成。最羨慕那散髮弄舟的鴟夷子范蠡,他用智謀助越王成霸業,卻能拋棄功名富貴,歸隱釣魚而去。五湖之上,不論是春景如畫,還是秋風夜月,度過悠悠歲月。而一切人間事,都不及我在滄州的一方書屋,可供我潛心學問。

朱熹建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朱子理學,倡導「格物致知」,成就將儒學思想哲學化,而他的《四書集註》,成就明、清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