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學校裏有對兄妹,妹妹名叫「知言」,哥哥名叫「浩然」。筆者猜想家長取名的靈感是來自孟子的「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於是找同事向家長打探,正如所料,家長的想法的確如此。
知,部首為口,部件為矢。矢是箭的意思,射箭求速求準,就如有真知的人,說話和行動皆快而準。從儒家的角度來看,說話和行動是分不開的。有沒有聽過「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這句話?
有些人「不知不行」,其實沒有什麼可怪責的地方,這些人需要的是教育,把他們由無知教成有知,才談下一步。
有些人「知而不行」,行動欠奉,一生注定沒有什麼作為。大家可能會對這類人感到討厭,然而,只要對他們忍耐多一點,提防不被他們連累,並找方法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些人能帶給人的傷害只是有限。
「行而不知」最傷人
世上最傷害人的人往往是「行而不知」的人。有沒有聽過「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子錯滿盤皆落索」?都是說一些人「瞎子引路」,如特朗普般,他們權力愈大,給別人帶來的麻煩也會愈大。
做到「知行合一」當然是最理想的,這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培養出知行合一的人,要先從知言入手。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知言,必須虛心真誠。就算認為自己了解了,也要有所保留,惟恐自己知得不足,自己不知道,便說不知道,切勿偽裝。
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識到自己所知不足,那就好了;明明不知道卻扮作知道,這便是問題了。
知言者的話是言中有物、言中有義的。孔子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終日走在一起,話多卻不觸及義道,只互相賣弄炫耀,實非知言者。
為什麼知言便能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又是什麼?
浩然是巨大、具澎湃之勢的意思,而氣則是人內心一股無形的力量,看不見,摸不着,卻感受得到。孟子解釋什麼是浩然之氣,說:「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氣者,非物質也,是內心一股無形的力量。氣有正邪,求義與道而生的氣為正氣;而正氣的多少強弱,全在乎人何等程度追求義與道。知言行義者生正氣,正氣漸集便成浩然之氣。言、行、氣三者互動成良性循環,故「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文天祥便是一個具浩然之氣的人。他寫的《正氣歌》,描述一股正氣,支撐着他捱過被囚牢獄中三年極苦的日子,相信這股正氣便是浩然之氣。
幾年前,加拿大為配合美國打壓中國科技的發展,無理扣押華為公司的孟晚舟女士,是不折不扣的「莫須有」事件。孟女士不因無理打壓而屈服,捱過幾年失去人身自由的日子,相信內心支撐着她的,就是由義與道而生之浩然之氣。
知言、浩然皆是好名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言是始,浩然是終,希望知言和浩然一對兄妹皆行在正道上,不辜負父母的期望。
●盧偉成MH校長 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