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才子袁枚隱居隨園(前身為康熙織造隋公之園),寫成飲食名著《隨園食單》。《隨園食單》共四卷,共38處談及「火腿」。作為浙江錢塘人,袁枚心中上好的火腿來自三處:金華、蘭溪、義烏(《隨園食單》卷二),都是在浙江省內。
金華火腿傳說「穿幫」
關於火腿的起源,今天有一個較為流傳的說法。據說北宋抗金名將宗澤為對抗金兵,便在家鄉金華招兵買馬,組成「八字軍」。由於宗澤領導有方,「八字軍」凱旋而歸。為了款待這群抗金英雄,金華的父老都把家中的「兩頭烏」(金華地方豬品種之一)宰了,送給宗澤大軍。本來能夠得到這麼多的饋贈,正好充實糧餉,可是這數量實在太多,裝不上船。這時,宗澤心生一計,命人把鹽巴撒在豬肉上面,一一醃製起來。到達前線後,宗澤使人打開船倉,發現豬肉由白轉紅,而且有鹹香撲鼻,於是馬上叫人把豬肉煮熟。原不怎麼期待的宗澤,嘗了一口,覺得竟然比一般鮮豬肉還美味。因此,宗澤便把它呈獻宋高宗(當時的康王)。自此,「金華火腿」之名不脛而走。
這個傳說聽來十分可信,時、地、人、事都齊了,而且還以宋代抗金名將宗澤作為主角,然而其中卻有一處「穿幫」:自唐武德四年(621年),金華當地復改為「婺州」,一直到元末才改稱「金華」。因此,到底金華火腿是否真是因宗澤而來呢?這實在不得而知,姑勿論這傳說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南北朝時期《齊民要術》已載有醃肉方法,到了宋代更應用到豬肉上面。
《事林廣記》詳記製肉菜譜
南宋末年福建崇安人陳元靚的《事林廣記》卷七有《造臘肉法》和《醃臘肉法》,主要的醃製對象正是豬肉。兩者大致都是先用鹽醃製和晾曬,目的就是要讓豬肉快速脫水,然後或用酒醋醃製,或用糟醃。這兩種造臘肉之法,雖然都是以豬為主料,但手法卻與今日的金華火腿相去甚遠。
在《事林廣記》卷七又另有一篇《乾肉》,顧名思義,就是製作肉乾,可是對象卻不是豬肉,而是「羊、鹿、獐」等肉類。不過,這也不礙事,因為改為豬肉,手法也是大致相同。《事林廣記》指出,要先去掉肉的筋膜,但是要稍微帶點脂肪,然後按每斤肉「白鹽一両,或添一分」的比例醃製,如果天氣暖和則稍加半分。醃製半日後,放入已調好了「好酒一升,半好醋一青盞」的醃汁中,浸泡兩夜(「天氣暖只一宿」),然後取出曬乾。
這些手法,其實與今日的金華火腿做法還有一段距離,但卻可以看到宋代肉食保存的手法其實已經頗為成熟。上面只談了「臘肉法」、「乾肉法」,但事實上還有做「肉脯」的手法。而南宋在醃製肉脯時,更會加入陳皮、川椒、茴香等香料,所以口味更為豐富。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