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本欄由教大校長李子建領銜,教大資深教授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熱點議題、教育趨勢研究,以及教育政策解讀的觀察與思考。
當人工智能(AI)浪潮席捲全球教育,香港教育大學研發的「PAA教學模型」正為AI時代的語言教學提供新解方。這套強調「多元語言(Plurilingualism)、情感連結(Affect)、學習自主(Agency)」的創新框架,由英語教學系練美兒教授與陳慶華博士團隊開發,近期在中學與大學課堂中試點,成功將文化差異轉化為學習優勢。
「粵語腦」發揮優勢
傳統英語課堂常陷入「標準化」迷思,而PAA模型首創的「多元語言策略」打破這道無形壁障。在香港大中小學的實驗課堂裏,教師鼓勵學生多語言並用,例如先用廣東話腦力激盪,以普通話搭建框架,最後用英語完成論文。研究發現,這種「三語並用」模式顯著激發學生創意產出。
「過去刪掉母語思維才能寫英文論文,現在反而要保留『粵語腦』的創意火花。」修讀英文教育的陳同學分享,當AI翻譯工具協助他將本土概念轉譯為學術英語時,文化認同感與寫作動機同步提升。
「當學生不再為『不夠地道』的英語道歉時,真正的學習才剛開始。」負責實驗課程的練美兒教授指出,PAA模型特別設計「情感賦能」機制。透過分析香港語言變遷、解構語言焦慮根源,學生在AI輔助下發展出帶有個人風格的學術英語。
在「口述歷史」專題中,學生運用AI工具將老店訪談轉化為多語態報告。當社區故事結合科技呈現,語言學習自然連結土地記憶。「原來我的生活經驗就是獨特的研究素材!」參與計劃的同學驚喜發現。
懂得「放下AI」 掌握學習自主權
參與計劃的教師強調,AI輔助並非「速成英語」的捷徑。教師會針對學生運用AI工具的過程給予具體回饋,引導他們拓展英語表達視野。練教授補充道:「我們特意設計了混合式學習模式,在日常作業中善用AI工具之餘,也會要求學生在特定任務中『放下AI』,培養獨立運用英語的能力。這種靈活安排讓學生在備戰考試與實際應用中找到平衡,真正掌握語言學習的自主權。」
教大團隊發展的「4T教學法」,賦予PAA模型具體實踐路徑:
跨語言協作Translanguaging:AI即時翻譯系統支持粵普英無縫切換。
多模態表達Trans-semiotizing:結合AI繪圖、語音辨識建構立體研究。
知識跨界融合Transknowledging:中國教育智慧與西方理論對話。
文化雙重視野Transculturing:本土個案與國際議題並置研討。
在近期教學實踐中,學生同時運用中國傳統智慧與國際理論分析香港教育現象。研究團隊主持人練教授強調:「這種『PAA』模式,能培養更立體的批判思考能力。」參與學生普遍反映,此方法有助深化文化反思與學術表達。
當AI寫作輔助已成標配,PAA模型揭示更重要的教育真諦:科技不是要塑造「標準化優等生」,而是在於釋放每個文化背景的獨特潛能。正如陳博士所言:「學生在與AI對話中學會的,不只是打磨論文,更是梳理自我文化定位的思考歷程。」
這種扎根本土、接軌國際的教學創新,正為香港教育開闢第三條路——讓AI成為文化轉譯者,幫助新一代在全球化與AI化浪潮中,寫出屬於中國香港的學術論述。
●練美兒教授(香港教育大學語言、素養及社會符號教育講座教授)、陳慶華博士(香港教育大學英語教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