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盾認為政府應更多探討民間音樂和樂團的發展。中通社
●梅廣釗建議政府和資助團體將資源藉由平台明示。

香港「文化推廣大使」譚盾在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以多媒體交響詩《聲音河流》為開幕表演,他表示在創作這個節目的時候,就發現香港民間的藝人非常多,他說:「尤其有些瀕臨消失的傳統音樂卻在他們的手上得以傳承,比如說地水南音,這個古老的曲藝形式經過千百年的演化流傳到今天,希望不要在我們的腳下乾枯了。」

他表示,政府應該要更多地去探討民間音樂和樂團的發展,「最好的辦法就是溝通,我覺得要讓政府知道場地和資金支持的重要性。原來10年、10個人才能做好的事情,可以一個月就做好。本來要花100年做,那麼在政府和全社會的支持下,是不是可以一年就做好?藝術家要好好地去溝通,政府也要好好地聆聽,從兩個方向一起去找大家的契合點,也許會效率更高。」

加入「場地伙伴計劃」獲較多支援

對於民間樂團遇困境缺乏支持,康文署官方答案稱:「本署會以不同形式支持藝術家及藝團,包括透過『贊助節目』的形式,向藝團提供一筆定額贊助費,用於製作節目。藝團亦可免費使用康文署場地及票務系統服務,並保留全部票房收益。」目前康文署透過籌辦資深及新晉藝術家及藝團的演出,以及支持他們推展社區及學校藝術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動,持續為本地表演者提供展示平台,當中也包括音樂類別。

此外,康文署自2009年度起推行「場地伙伴計劃」。成為場地伙伴的藝團,除了可獲每年提供的現金資助(獲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綜合撥款資助的主要演藝團體除外),亦可優先訂租有關場地。現時「場地伙伴計劃」下屬於音樂類別的藝團包括「爵士世界」、「起樂」、JazzSociety、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及香港中樂團。

民間樂團難尋申請渠道

香港作曲家聯會主席梅廣釗博士談道:「香港藝發局有一些資金是可以申請的,但這些都需要與項目去進行配合。政府可能認為覆蓋一些民間樂團的全部花費是不可行的,只能採用一種配對補助,是獎勵的模式。例如你得到一塊錢,政府也會資助相應的金額。」

作為本地數個民間樂團的藝術總監及榮譽顧問,他直言:「確實目前能得到支持是不容易的,成功例子存在但確實較少,因為很多樂團都找不到申請的渠道,而政府也不知道民間有哪些樂團存在。政府和資助團體都應該將資源在平台清晰指示,這樣間接來說對香港的民間樂團是有幫助的,藝術工作者才會有動力繼續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