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我們常說「孩子是未來」,但孩子的未來往往早已被他們所成長的社區所塑造。近年來,來自大數據與經濟學的研究不斷揭示,社區環境不僅決定兒童的生活質量,更可能影響他們成年後的收入、教育水平與社會流動機會,對人一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對香港而言,這些實證研究帶來了重要啟示:若希望下一代擁有更公平的起點,就必須從根本改善他們的成長環境,讓「兒童友好型社區」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方向。在這一方面,特區政府近年來推行的關愛隊計劃,正好提供了一個具潛力的社區支援網絡。未來關愛隊不只提供短期支援,更應結合數據導向的策略,成為推動兒童成長與社區轉型的關鍵力量。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4月10日宣布,第一期關愛隊服務將於今年第三季告一段落,第二期將無縫接棒,繼續服務社區。截至今年1月底,全港關愛隊已完成超過39萬次家訪,提供4.3萬次家居及其他支援服務,舉辦2.3萬次地區活動,體現了社區服務的廣度與深入,也反映特區政府正嘗試通過制度化方式,加強社區與居民之間的聯繫。行政長官李家超亦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明確表示,將恒常化關愛隊制度,並把下一階段的資助金額提升五成,推動服務「更順暢、做深、做廣」。

活用大數據助優化資源配置

若要進一步提升市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關愛隊的角色應不斷進化,不僅止於基礎服務,更應深度嵌入社區結構,特別是兒童成長的支持體系之中。為此,特區政府須借助大數據與經濟學的力量,科學識別社區需求、評估服務效果,並優化資源配置,推動關愛隊成為以數據驅動、成效導向的社區轉型關鍵力量。

長期以來,市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受到家庭與學校的主要影響,但以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拉傑‧切蒂為首的研究團隊,利用美國稅務與教育數據,以大數據與經濟學研究方法對數百萬兒童的成長路徑進行了長期追蹤,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兒童成長的社區質量,與其未來的經濟成就成正比。

研究顯示,在最優質的社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其成年後年收入平均比其他地區高出12%;而當一個社區在教育水平、家庭結構與社會凝聚力等方面每提升一個標準差,兒童成年後平均收入可提升13%。這些影響並非主要來自學校,而是源於社區整體氛圍、文化與結構性因素所構建的「軟環境」。這類環境潛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的價值觀、行為模式與發展預期。

社區環境對兒童成長影響深

切蒂團隊進一步歸納出三個可量化、具預測力的社區指標:其一,大學以上學歷居民比例,反映社區的教育氛圍與知識資本,對孩子的學業期望與文化認同具有深遠影響;其二,雙親家庭比例,代表家庭結構穩定性,是兒童獲得情感支持與行為規範的重要基礎;其三,人口普查問卷回收率,象徵社區的社會凝聚力與居民參與度,體現出集體責任感與社會資本。這三項指標從教育、家庭與社會參與三個維度,為公共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參照標準。

這項研究的關鍵,在於它並非個別案例的觀察,而是建立在海量數據與多變量回歸模型基礎上的系統性分析。通過整合來自稅務、教育、家庭結構與人口遷移等領域的數據,切蒂團隊揭示了社區環境如何在長期、結構性層面上影響兒童的發展軌跡。對任何關注兒童福祉的社會而言,這類研究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政策啟示。

除了切蒂團隊的研究,另一位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前谷歌數據科學家賽斯‧史蒂芬斯—大衛德維茨也在其著作《數據、真相與人生》中,提出高度契合的觀點。他強調,許多決定孩子一生命運的重要決策,其實在出生後不久就已經發生,而人們依賴的「直覺」,往往是最不可靠的參考。根據他的研究,父母在孩子出生第一年內平均要作出多達1,750項關鍵決策,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我們應該住在哪裏?」(未完,明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