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人工智能(AI)愈趨普及,對教育產生了不少衝擊。傳統以單向講授,強調教師向學生灌輸教學內容的講解式教學(Expository Teaching),已逐漸變得不合時宜。相較之下,注重通過學生自我探索、感受,從親身經驗獲得知識的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逐漸成為教學主流。
根據大衛·庫伯、唐納德·舍恩等教育家提出的理論,學生光靠記憶背誦靜態資料、數據無法領略有用的知識,真正的教育應是取自生活經驗,並提供反思的機會。而對於香港的文學教育而言,注重學生體驗的教學活動早已有之,其中以盧瑋鑾教授(小思)提倡的「香港文學散步」堪為代表。
文學散步是結合文學、歷史與地景分析的教學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考察,讓學生更深入理解地景與文學作品的關係,進而認識香港的文學與文化歷史。
早在1987年,盧教授已在報刊上發表一系列介紹香港文學地景的文章,其後更結集成書。到了2000年以後,文學散步活動更廣泛融入中學的文學教育。老師帶領學生走訪香港各處與文學相關的地點,讓學生了解文學作品中的地景書寫。
相較一般課堂教學,通過實地考察,可增強學生對文學的真切感受。重要的是作為教學法,文學散步活動不但有助引領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它更可與寫作教學相互結合。學生走訪各處地區,體會其中的歷史與文化淵源,藉此引發創作靈感,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成果呈現方式仍待探索
以「香港文學散步」作為文學教育的橋樑,無疑有不少優點。不過,與此同時,文學散步活動也有一些限制。例如過往這類活動多採自願參與性質,參加者對文學或歷史普遍感興趣,方會參與其中。
然而,若將香港文學散步推廣至必修課程,部分學生或對文學散步的題材缺乏熱情,投入感未必太高。
此外,文學散步的學習成果主要以寫作方式呈現,但除了提升寫作能力以外,文學散步的學習成果能否以其他方式呈現?同樣值得教師積極探索。
有見及此,有院校於近年嘗試在香港文學散步的基礎上,加入服務學習元素,讓即使非語文主修、或對文學創作興趣不大的學生也可參與其中,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但其中究竟如何運作,由於篇幅所限,留待下期續談。
●林永堅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