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2024年,哈佛大學僅有7%的新生選擇主修人文學科,這個比例還不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四分之一。隨後,這座以人文精神著稱的學術殿堂,在新學期取消了30門課程,當中絕大多數都是人文學科,尤其是像「全球變性史」「拉丁美洲種族的形成」這樣的小眾課程。哈佛的文科撤退並非孤例: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2023年裁撤28個專業,文科為主;英國肯特大學2024年淘汰了哲學、藝術史與新聞學等6個學科;內地高校3年內共撤銷了1,422個文科專業,而復旦大學則剛剛宣布將文科招生比例從30%降至20%……當工業文明轉向智能文明,當科技競賽成為各國戰略,人文學科那「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成了時代的棄子。
現實生活中,文理科生生存境遇的鮮明對比也正印證着這一點。美國STEM專業畢業生起薪中位數超過7萬美元,文科生則幾乎霸榜失業率最高的專業榜單;中國文科生就業簽約率僅為理科生的四成,新高考改革中,招收文科生的專業斷崖式減少,中醫學、地理等原屬文科的學科都被劃歸理科陣營。當月亮不頂餓,年輕人紛紛用腳投票選擇了六便士。文科的式微,正成為全球性的學科危機。
那麼,曾經被視為文明基石的人文學科,真的「無用」了嗎?
當然不是。人文學科的價值並不在於短期的經濟回報,而在於它對人類思維、文化認同以及社會進步的深遠影響。歷史長河中,人文學科從未真正「無用」。它是我們理解過去的鑰匙,是我們面對當下的鏡子,也是我們通向未來的指南。即使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文學科所回答的問題依然是人類社會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在這場黃昏中,人文學科也許需要重新調整方向,但它永遠不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而文科的破曉,不在於與理科競爭,不在於與工具理性對抗,而在於與之共舞,在於與社會需求共鳴。只要人類還在思考,哲學就不會消失;只要人類還在敘述自己的故事,文學就不會落幕;只要人類還在追問過去,歷史就不會終結。文科的困境,本質是工業文明向智能文明轉型期的陣痛。當人工智能能寫詩作畫,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回答:什麼是機器無法替代的?而答案就藏在每一個拒絕被算法馴化的靈魂裏。
說到這裏,必須提一個殘酷真相:文科不死和文科生不死是兩碼事。充滿AI的世界仍然需要人文學科,仍然需要人文大家——甚至比以往更迫切,卻很可能不再需要平庸普通的文科生。然而,在文史哲的星空裏,那些最耀眼的名字,往往並非科班出身,甚至很多人來自理科世界。而關於這部分,我們下期再聊。
人文學科的道路或許艱難,但正如文學中的英雄一樣,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抵抗時代潮流的勇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