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業俊)特區政府正建立有關穩定幣發行的監管框架,立法會現正審議相關法案。金融科技公司愛達(IDA)聯合創始人暨首席執行官諸承譽(圖)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公司有意在港發行港元穩定幣,現正朝此目標發展,未來將會申請穩定幣發行人牌照。他相信,隨着現實世界資產(RWA)逐步代幣化,本港市場將需要相應的數字貨幣進行交易、結算和日常支付,而除了央行數字貨幣(CBDC)外,與港元掛鈎的穩定幣將是另一選擇。中國是全球最大貿易國之一,不少海外企業都經香港進入內地市場,並以港元進行貿易結算,預料港元穩定幣能有效促進跨境貿易。

穩定幣加快跨境支付交易速度

諸承譽指出,目前企業進行跨境貿易時,仍要面對不少跨境支付方面的痛點,包括需要先將匯款兌換成美元,即使交易雙方所在國家都並非以美元為法定貨幣。這種做法大大增加企業的交易成本及匯率風險。相信當RWA「上鏈」後,未來跨境貿易將無需再遵循傳統匯兌方式,而是可以利用穩定幣進行跨境支付,料可大大降低企業交易成本並加快交易速度。

問及企業有何誘因使用穩定幣而非CBDC,諸承譽認為兩者關係相輔相成,而非對抗關係。未來在港發行的港元穩定幣將以「1兌1」機制運作,即是將現金兌換成代幣。至於CBDC則屬於銀根中的M1,即公眾持有的法定貨幣或現金。然而,現實交易和支付並非單純使用現金,而是會因應不同場景而採用各種支付工具和方式,相信港元穩定幣將是未來支付選擇之一。另一方面,CBDC主要適用於國與國之間結算,但由於各國CBDC所採用的系統都不一樣,因此或出現技術不相容的問題,有機會各自發展成閉環的「私鏈」,各國只採用自己的系統;但穩定幣普遍使用「公鏈」,開放讓任何人隨時加入,更容易供企業和市民日常使用。

UST和LUNA等美元掛鈎穩定幣曾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穩定幣,但已於幾年前雙雙崩盤歸零。對於穩定幣的崩盤風險,諸承譽指出,市面上曾經崩盤的穩定幣都是因為資金池不足所致,但愛達將會與持牌機構合作,而且港元穩定幣是「1兌1」,即以1港元換1港元穩定幣,當客戶向銀行請求兌換1港元穩定幣時,銀行便會將其賬戶內的1港元存放在「儲備賬戶」,然後穩定幣發行公司才會向客戶發行1港元穩定幣,贖回時亦同樣要求「1兌1」。相信在上述發行機制度下,港元穩定幣的脫鈎幾率相當輕微。

待穩定幣法案立法後申請牌照

諸承譽透露,愛達已完成上述港元穩定幣的兌換及贖回系統,目前正等待本港穩定幣法案正式立法,然後遞表申請穩定幣發行人牌照,一旦取得牌照便即時可以開展業務。同時,愛達作為技術公司,現正與本港金融機構及支付公司進行試點,包括東亞銀行,主要測驗不同的應用場景及提升運作效率。公司的技術平台亦與其他海外國家如阿聯酋、泰國、日本的穩定幣公司合作。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公司未來亦有意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

他提到,現時穩定幣市場基本由美元穩定幣獨佔,主要由於市場「炒幣」需要退場機制,而美元匯價相對穩定,且獲全球廣泛接受和使用,因此使用美元穩定幣可減低匯兌風險。然而,數字資產是未來重要的金融基建,相信大部分國家都會發展自己的穩定幣以用作當地支付、貿易和結算方式,而非單純用來「炒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