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選成為航天員不容易,真正當航天員時更艱難。看他們的工作服,睡袋等便可見一斑。太空睡袋是航天員在居住艙內睡眠的寢具,睡袋的樣子像蠶繭,具有床和被褥的功用,袋重約3千克,寬70厘米以上,通常按航天員身長而定,設有進出口拉鏈、頭部露出口、手臂伸出口、足部通風口等,使用時用速結帶將睡袋拴在艙壁的固定點上,避免因失重而漂移,在睡袋中可以將胳膊留在外面,但是須拉上睡袋拉鏈,環繞腰間的帶子也要扣在一起。
航天服功能豐富
艙內航天服是在載人航天器艙內使用的航天服,也是應急時航天員的個人救生裝備。在飛船發射段、返回段、交會對接等過程中穿着使用,其主要作用是在人體周圍創造一個適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環境,用於防護低壓缺氧環境對人體的危害,艙內航天服一般由航天頭盔、壓力服、通風和供氧軟管、可脫戴的手套、靴子及一些附件組成,從外到內分別是限制層、氣密層和散濕層。
艙外航天服可看作一個小型的載人航天器,是航天員出艙進入宇宙空間活動時的保障和支援系統,除了具有艙內航天服所有的功能外,還增加了防輻射、隔熱、防微隕石、防紫外線等功能,還能提供工效保障及遙測通信保障。航天服內增加了液冷系統,並配有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統,這些功能可為航天員出艙活動提供適宜的大氣壓力,足夠的氧氣及適宜的溫度、濕度。
失重環境影響健康
在地球上,我們的肌肉和骨骼需要不斷地對抗重力,以支撐自己的身體。進入失重環境的最初飄浮感受雖然很奇妙,但隨着失重時間愈來愈長,身體的不適應會接踵而至,骨骼和肌肉不用再像地球上那樣努力工作了,這會導致它們變得虛弱,能否克服失重對人體的不利影響已經成為決定載人航天成功率的關鍵問題,航天醫學因此而產生。
為了保持強壯,航天員需要在太空中做特別的運動,譬如用拉力器和太空自行車鍛煉,這樣可以幫助他們的骨骼和肌肉保持健康。
進入太空後,物體在微重力環境下會漂浮起來,此時需要重新建立上下左右的方位感。重力是物體所受天體的引力,對於質量一定的天體來說,物體離它愈遠受它的引力愈小,即重力愈小;失重是指物體失去或部分失去了重力場的作用,當物體處於完全失重狀態時,物體除了自身重力外不會受到任何外界重力場影響。
長時間處於失重環境狀態下,人身體會相應地發生一些變化,比如心血管功能引發身體質量中心上移、骨質疏鬆、肌肉力量減弱等,航天醫學主要研究航天中的各種特殊因素對人體的影響,探討其機理及制定有效的防護措施,目的是保證航天員在太空飛行時健康高效地工作。
航天醫學監督主要用來監護航天員在航天全過程中的健康狀況,涉及航天員健康和安全的設備的運行情況等,監督一般分為飛行前、飛行中和飛行後三個階段。
飛行前,訓練時期的監督主要是了解與掌握航天員心理與健康狀況、生理變化特點與規律以及航天員的各種表現等;飛行中的醫學監督難度大,主要靠遙測、航天員自測與互測,以通訊系統傳送醫學資訊和資料;飛行後主要是進行檢疫監督、康復監督等。醫學保障是為了監測可能出現的對航天員身體健康有害的不良因素,採取各種預防和治療措施。訓練時期的醫學保障重點是合理安排生活與訓練,制定符合營養標準的食譜,進行日常保健和醫療等。
飛行前的醫學保障主要是合理安排航天員的飲食,採取隔離檢疫等;飛行中的醫保最為關鍵,航天員在太空越長發病率也越高,必須定時監測他們的生理反應,對可能發生的疾病提出防治方案,合理安排飲食起居和工作。
看完以後,是否覺得做航天員不易呢?
●梁偉傑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專業發展總監,兩次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得主)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由香港教聯會主辦,旨在加強支援教育界推動國家安全及國民教育。中心今年特別成立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設有多個不同學習區,全面展示國家航天科技所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航天科技的認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