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達智
家規傳統,對春秋二祭非常注重,自小春分及秋分之後,排着隊前往拜祭的祖先墳頭多不勝數,畢竟從中原落戶香港新界一千年,不單只港境之內,港境之外遍布今天大灣區、江西甚至河南的祖墳之多不計其數。
童年最熟悉、印象最深刻的祖墳,其一:曾祖父母(永儀堂),其二:太曾祖父母(崇德堂)。
崇德堂,祖墳三處:兩處在港境之內風水名山;丫髻山,一處位於唐人新村口靠近孖峰嶺。太曾祖父的墳頭,風水及景觀甚佳,面向元朗區西南,右邊為今天天水圍,左邊為元朗巿區,直看跨越吾鄉屏山、洪水橋、藍地、屯門、屯門青山及青山灣對岸大嶼山。童年少年期來此拜山,總愛早點報到,然後跑上祖墳背靠的丫髻山,鳥瞰整個元朗平原,尤其懷念那些年一片魚米之鄉山水勝景的南生圍,天水圍及深圳河對岸仍未發展,除了遠眺距離十分遙遠的福田、皇崗、祖母故鄉上下沙一帶,甚至南頭、南山及蛇口等,未現代化發展之前,那些優美景色印象深刻,莫失,莫忘。
曾祖父母的墳頭,位於元朗東面,大樹下天后廟背面瓦窯頭村背後的山嶺。童年來此並不容易,首先坐着祖父或父親的私家車,從家中出發抵達往昔元朗墟巿「雞地」——今天YOHO商場及住宅旁的攸田村,將車子泊好,然後沿兩旁水稻田密布的村路,一直走至靠近瓦窯頭村之前,沿小路上山,途經地下水源不絕的小池塘,滿布墳墓及金塔的小山嶺,不少金塔被無聊人破壞,可能無後人打理,露出來的骷髏骨頭在我們前往拜山的路上並不陌生。
曾祖父母的墳頭位置十分奇特,山勢頗斜,餘下讓我們通路及跪拜的空間十分淺窄,祖父曾經對我們說那是甚佳的風水位置布局,背後有靠山,前面是十分險要的懸崖,山下有人家有村莊,良田萬頃,元朗市區在右邊,左邊是今天大棠有機生態園及周邊禾田山嶺,直望遠處廈村鄉大頭山及背後后海灣及蛇口,西南面屯門青山及對岸大嶼山。童年眼中這條拜山的路頗長,祖墳前面的空間頗窄,每年到來必被長輩告誡小心走路,切勿滾落懸崖。與其他鄉里族群不同之處,曾祖父母遺訓,男丁之外,女性後人亦來參拜,同時亦有燒豬肉可分,在那些久遠的保守年代,能夠盡量做到男女平等非常不容易。
疫情前後,好幾年不斷外遊,一段時間已沒來拜祭曾祖父母;今年春祭,無論如何,必須跟家人同行。然而童年歲月來拜山的親人以過半百計,今天,我的同代及下一兩代子侄散居海外為多,仍然居住本港的男丁如非老弱也已中年,山路對他們來說,相當困難,今次拜祭者不滿十丁,有幸幼弟的一雙孖生兒出席,少艾充滿生氣活力,不讓場面變得冷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