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大學者姚新:宜將人工智能融入教育體系 持續滲透社會各層面
人工智能(AI)的急速發展正深刻改變人類對社會與未來的思考模式, 筆者近期參與合著並發表一篇題為《無約束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慧的必然性:利用AI開發的大腦雙胞胎探索人類大腦的秘密》的研究論文,指出未來人工智能或具備發明與創造能力,意味人類或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AI將不僅是工具,而可能成為與人類同等甚至超越我們的智慧體。此發展將可能改寫人類未來,開啟無限可能。
研究人工智能的目標圍繞開發突破人類認知極限的智能體系,未來AI是否擁有創造力和意識,或許只是時間的問題。目前已有一些AI系統展現出與創造力和意識相關的行為,理論上也可以證明,若無限制,AI有潛力超越人類智慧。而事實上,超越人類智慧的現象早有先例:電子計算機在算術領域的卓越表現比人類更快、更聰明;1970至80年代興起的「專家系統」在特定領域的專業決策層面也優於人類;內地AI初創企業DeepSeek的誕生,更成功驗證以低成本開發AI模型的可行性,對推動AI技術全球普及化具有深遠意義。
筆者認為,全球進入AI時代,顛覆了教育框架,傳統意義上「學富五車」的淵博學問已不足以應付AI時代的需求,課堂教育的角色亟需重新定位,包括教學內容、方法與時機。教師裝備學生具備縝密的邏輯分析與創造力,方能取得競爭優勢。可以說,AI已經成為科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協作夥伴,幾乎所有學科發展皆需其支持。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頒發也印證了AI在科學中的關鍵作用。隨着AI幫助人類更準確、高效地思考與推理,它的角色在未來的研究中將會愈發重要。
需制定可持續策略 強化港優勢
事實上,香港在AI發展方面具備獨特優勢與競爭力,特區政府需制定可持續的策略以強化和提升該領域的領先地位。首先,我們坐擁世界一流學府,多位學者在AI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政府應當善加利用此獨特的專業優勢,以推動數字產業在香港長遠發展。此外,AI發展將成為支撐香港未來經濟增長的基石,有如道路與橋樑一樣不可或缺,因此應被視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儘管香港擁有世界級學術資源優勢,但在AI產業發展上仍有進步空間,尤其是大學與產業界之間的產學合作尚不夠緊密。香港當前雖致力發展本土AI產業,但與深圳或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領先企業深化合作仍有待加強。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香港亦應積極拓展歐美等海外市場,國際合作素為香港優勢,我們需進一步強化並擴大此領域,充分發揮香港的獨特地位。須知技術發展不應盲目追隨潮流,而應鼓勵多樣化的研究,例如投資於尚未流行卻可能引發顛覆性突破的未知領域。AI本質是極其豐富且多元的學科,我們不應僅僅將其等同於深度學習技術。
筆者認為,當前的AI浪潮並不會輕易退卻,反而會持續滲透至社會各個層面。欲立足於此浪潮並從中受益,教育乃關鍵所在。香港應將AI系統性地融入小學、中學、大學及研究生教育體系當中,避免將AI教育視為獨立學科。同時,AI對社會各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教育界、政府、產業和公眾需緊密協作。以筆者執掌研究與創新的嶺大為例,大學自2023年已積極擁抱AI技術,將生成式AI列為全體一年級學生的必修科,系統性地培養學生與AI共存和協作的能力,更開設多個跨學科學位課程,聚焦AI核心議題展開教學,各學院亦針對AI不同面向設計專屬課程。筆者認為,此實踐模式對其他高等院校而言具重要啟示意義,尤其在AI技術快速迭代的當下,如何維持教育前瞻性,並積極應對未來挑戰至關重要。
續強化開放包容研究環境定位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乃其核心優勢所在,除了高等教育體系融合了英美系統的優勢之外,更地處大灣區的戰略位置—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有潛力在中國以至國際AI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開放性及與世界接軌也是我們競爭力的根基。基礎研究的突破需開放且具競爭力的環境,而香港恰恰可以提供此關鍵條件。因此,特區政府需繼續強化其開放包容的研究環境定位,牽頭推動跨學科研究領域的突破,並透過深化與學界及大灣區領先企業的合作夥伴關係,促進知識和技術轉移,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
●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及唐天燊機器學習講座教授 姚新
(姚新是人工智能領域國際領軍學者,曾任IEEE計算智能學會主席,為IEEE計算智慧學會演化計算先驅獎迄今唯一華人得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