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近年傳媒較少報道自殺事件,卻原來香港自殺問題愈演愈烈,只是傳媒減少以往慣用那灑狗血式的渲染報道而已。常見委婉詞是「有人高處墮下」,畢竟跳樓是此間比較常用的自殺方式。

每逢有年輕人自殺,或精神病患者發狂殺傷人命,結果總是有專業人士站出來說人手不足。問題是多花公帑增聘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就可以妥善解決,或至少有效處理這個棘手問題嗎?誰敢胸膛拍得老響地擔保,香港有幾多社工、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就可以大幅減輕自殺比率?恐怕參考「先進國家」的經驗,也未必可以拿出令人信服的數字和證據。

人走上自殺的不歸路,無非是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平衡和精神不正常等等的單項或多項情況交織而成。筆者對以上幾個專業的「效用」(Efficacy,有效還是無效?)和「效率」(Efficiency,有效但有幾多成效用?)頗有懷疑。每次發生「學生高處墮下」,教育局總是成立緊急處理小組,安排心理學家、社工、輔導員等等去善後。然後總是不見有什麼改善方案。甚至常有人說︰「年輕人自殺前是無跡可循的。」

怎麼可能?

今天我們講「心理學」,大家都在講由西方傳入的「Psychology」。中國當然也有類似的學問,只不過學科名稱、立論和方法與西法大異其趣。中醫有所謂「七情內傷」,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當中有正面情緒,也有負面情緒。喜通常屬於好事,但過度亦可致命。大家都聽說過有人打麻將贏出極難「胡」的牌後,在狂喜之下心臟病突發而暴猝。女性較常出現多愁善感、傷春悲秋而落淚的情況;男人則常以「英雄有淚不輕彈」而強行壓抑悲傷,反而更易得抑鬱而促壽。人如果能悲能怒,負面情緒有了宣泄渠道,心理生理反而更易擺脫「亞健康狀態」呢!

有專家強調大多數自殺個案事前都沒有徵兆,也就難以預防。筆者對此說未敢苟同。俗語有謂:「生無可戀甘為鬼!」人到了「生無可戀」的地步,身邊的人怎可能一丁點兒也沒有察覺?恐怕只是「習以為常」而已。有心理學家笑言︰「他們這門學科是第一等危險的專業。」原來心理學家屬於自殺的高危族,大概這門專業容易積累負面情緒,個別嚴重者對人生極度悲觀,因而「生無可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