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二祭,一些祖先要求後人以「吃山頭」古例用作拜祭、紀念。作者供圖

鄧達智

上一次到龍鼓灘(正確位置:龍鼓上灘,劉氏宗祠背後小山崗)拜祭祖墳,之後「吃山頭」,大概10年前。今次重回正值煙雨濛濛,配合清明時節雨紛紛,天氣涼冷造就我們6個人將一盆就地煮好、分量都幾多的熱氣騰騰的盆菜吃個清光。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之前,幾乎同一祖堂的孩子去到小學四五年班,父母才會放心讓他們跟隨長輩走幾小時前往祭祖的山路。第一條件:早起,大概凌晨5時起來出發。第一次去,大概11歲,祖父開車帶着我倆兄弟,還有長輩同往,去到上白泥,路止,開始步行。沒有汽車接送的大夥早在大概2小時前,摸黑沿屏廈路穿過田野平原,到達上白泥,隊伍集合,一起出發。從上白泥到下白泥,過大水坑,未幾至稔灣,大樹林蔭密布,還有一間面海的小學,聽講學校只有一位老師在兩個班房教導數量並不多的學生,對老師周末乘船返回市區周一再返,周而復始的印象頗深刻。

過了稔灣,開始上山,爬過怪石嶙峋的連綿山嶺,望到前面右側非常大片而且黑沙的淺灘,便是龍鼓上灘,祖先的墓穴在左邊劉氏宗祠(劉皇發先生家鄉)背後的山崗。大概5小時的路程有點艱辛,但族人仍然擔挑整隻已割乾淨的生豬和其它生熟製品,前往拜祭。童年/少年的我們,猶如成長必經的考驗之一,來過龍鼓灘祭祖,身份似被認定提升。

在外邊上課及工作近十年,回流香港上班才知公路已達屯門青山背後的龍鼓灘,交通方便,造就回歸祖先原定的拜祭方式:「吃山頭」。

那是在墳前就地用土法建灶,預先整頓妥當的筍蝦、腐皮或豆腐卜、魷魚及整隻拜過祖先之後、已割好的中豬就地切開成小塊,用上南乳玫瑰露等等調味品將豬肉煮好;最底是筍蝦、對上是腐皮、再上是魷魚、頂部當然是豬肉。豬肉用的調味品較多但仍算簡約,重點帶出豬肉本身的美味。煮好的豬肉放到盆菜的頂部,肉汁緩緩散發到其它3種食材,整體概念:和而不同,正是盆菜的宗旨理念。家家有秩序地輪候,將屬於各自的盤菜領到數量頗多的荔枝樹下,鋪開餐布或膠布就地共享。

大概20年前,筆者邀請當年內地頗流行的飲食雜誌《飯店美食之旅》執行主編吳昌壽先生夫婦,參加先母慶生,於春節期間在吾鄉宗祠舉行的盆菜/九大簋宴。吳先生在席間跟我說︰「他們湘西土家族人,也有類似的筵席,不過是在祖先墓前,將拜祭過的豬肉及其它食材就地煮熟,飲酒吃食寓意跟祖先隔空同享。」後來在連南陽山一帶,碰上穿着傳統服裝瑤族村民拜祭祖先盛會,好客地邀請筆者及法蘭西好友們一道觀賞,原來他們也是帶上豬肉及食材,拜過祖先在墳前煮熟,就地坐下飲酒吃肉,情況跟我們新界不同氏族祭祖「吃山頭」一樣,某程度上也解答了眾說紛紜盆菜的起源。誰說只發生在新界族群?這個「吃山頭」的傳統,相信在神州大地不少地方、不同族群經歷千百年,延續慎終追遠的拜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