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青年力量是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昨日舉行第五屆「創明天獎學金」頒授典禮,嘉許16名品學兼優、熱心服務社會的優秀學生,以及10名修讀STEM學科的博士生。有得獎者於成長期間因壓力患病,但從助人經歷中獲取力量,立志教書育人;亦有學生從自身痛症經歷出發,期望能化為助人力量,探索人工智能(AI)在醫療診斷中的應用。
香港教育大學科學教育五年級生陳愷茵是今屆得獎者之一。她小學初來港時,因環境陌生及學業壓力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升中後情況更為嚴峻。她回憶道:「當時身邊同儕表現優異,我抱持『努力就能跟上』的心態,經常熬夜溫習。更因過度飲用咖啡導致胃痛,此後更變得對咖啡敏感。」
當時愷茵並未察覺自身壓力問題,直至中四時因壓力過大,當場在試場嘔吐未能完成考試,令她印象尤深的是,母親當下第一時間關心的是「能否補考」,而非其健康狀況;其後她更確診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症,需持續接受治療。
這些經歷令她反思:「學生的價值是否僅由學業成績定義?」此想法更一度使她逃避學習。
在低谷時期,愷茵透過參與義教服務重拾自信,「在輔導南亞裔小朋友功課的過程中,我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價值不僅限於考試分數。」
她考入大學後,更積極參與各項義教計劃:「我很喜歡『井底之蛙』的故事,它讓我明白當你眼界有限時,能設定的目標也會受限。我曾經也是弱勢學生,經歷過一步步走出井口的過程,所以我希望以我的見識,幫助更多孩子看見更廣闊的明天。」
學生將病痛化為助人力量
香港都會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四年級生葉迪榕是另一名獎學金得主。她是偏頭痛和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因病症屬罕見類型,初期多次被誤診,直至遇上資深醫生才確認病況。迪榕從自身經歷出發,進入大學後,將病痛化為助人力量,現於大學專研機械學習模型研究,並參與深度學習的醫學影像畢業項目,探索AI在醫療診斷中的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