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生羅成鈞(右)和任俊宇(左)登頂泰山後開心慶祝。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臥龍 攝
●香港學生羅成鈞(左一)和任俊宇(左二)穿上登山助力機器人準備登泰山。香港文匯報山東傳真
●羅成鈞和任俊宇在迎天打卡。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臥龍 攝
●羅成鈞和任俊宇在龍門打卡。香港文匯報記者丁春麗 攝

「我抬腳它幫邁步」 輕鬆挑戰最險「十八盤」

山東泰山景區的登山助力機器人最近憑實力火爆「出圈」,嘗鮮遊客表示「如履平地」。正在山東大學求學的港生羅成鈞、任俊宇日前赴泰山體驗了登山助力機器人,輕鬆挑戰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十八盤」,感受「黑科技」帶來的登山便利。●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春麗、胡臥龍 泰安報道

「好神奇啊!我一抬腿,它好像能預測我要幹啥,幫我把步子邁出去。」任俊宇剛穿戴好登山助力機器人就發出了驚呼。工作人員幫他把設備挎在腰上,又在兩個大腿處各自繫好綁帶。登山助力機器人體型比較小巧,類似一個腰帶挎包,自重1.8公斤,穿戴後並未有太大負擔。

昔耗時逾6小時 今只用2.5小時

此次選擇體驗的起點是泰山的中天門,終點是南天門,距離大約3公里,其中最險要的一段就是「十八盤」。「十八盤」人稱天門「雲梯」,有1,630級台階、400多米高差。

「上一次從中天門到南天門爬了6個多小時,手腳並用。」羅成鈞對2023年5月的那次爬泰山記憶猶新,從下午爬到了凌晨。下山時,他的腿一直打顫,回宿舍時是扶着樓梯欄杆挪上去的,腿疼了好幾天。對此次借助「黑科技」登山,他表示非常期待。

遇到台階,腳稍微一抬,機器人就自動把腿抬起。有了登山助力機器人的「加持」,羅成鈞這次爬泰山就像開了「外掛」。他笑着說,一口氣輕鬆爬完一段,回頭一看,一起爬山的人都被甩在後面。「後面坡度越大,越感覺登山助力機器人的重要性,牽引力很足,就像有人拉着上山。」任俊宇在升仙坊休息後忘了打開機器人,爬了兩段就發現非常累,腿特別酸。當他重新打開開關,機器人助力的感覺尤為明顯。

泰山文旅集團黨委副書記、泰山智慧文旅執行董事、總經理王厚哲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登山助力機器人運用了動力、電子和 AI 算法等核心技術,能夠精準感知下肢的每一個運動趨勢。當抬腿準備邁出一步時,它能瞬間捕捉到這個動作,然後及時給予恰到好處的助力,最大可達15N·m(力矩單位:牛頓米)的運動助力,有效減輕雙腿負擔。

快到南天門的那一段「緊十八盤」是最陡的,也是難度最大的,最陡處仰角達70度,最窄的台階連一隻腳掌都放不下。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很多遊客爬幾個台階就停下來大口喘氣,有人手腳並用,還有人直接癱坐在台階上。羅成鈞和任俊宇則依舊是輕鬆登山,他們笑着互拍,你追我趕着就來到了南天門。

「兩個半小時,這就是科技的力量!」羅成鈞大聲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比上一次登山縮短了4個小時,成就感滿滿。

動作不受限制 吸遊客「觀摩」詢問

登山助力機器人穿脫很是方便,任俊宇對此很有感受。在他看來,雖然被稱為外骨骼機器人,但它多是軟結構部件,綁在腿上很緊實,一點也不影響腿部活動。羅成鈞也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設備所用的卡扣是活動的,這個設計非常好,甚至踢腳這樣的大幅度動作也不會受到限制。

讓羅成鈞和任俊宇開心的還有一路收穫的羨慕。每當他們停下來,就會有遊客前來「觀摩」設備,問價格,問體驗,羨慕不已。越是到最難爬的一段,當輕鬆超越更多遊客時,他們也越發覺得登山助力機器人很酷、很給力。

「一覽眾山小」 終得償所願

「這次還彌補了上次沒有挑戰『十八盤』的遺憾。」去年開學前,剛上大一的任俊宇和家人一起爬了一次泰山,因為坐纜車登山,他也沒能體驗「十八盤」。如今得償所願,開心不已。

從中天門到南天門沿途也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奇石、古松、山泉、飛瀑、古蹟,一步一景。羅成鈞和任俊宇都是攝影愛好者,看到好景致,他們就停下來拍照。泰山岩岩,登山步道兩邊遍布摩崖石刻。他倆不時停下來一起研究這些石刻,交流字體,亦或者誦讀石刻文字。羅成鈞笑着說,原來古人那時候就有這樣的想法。那一刻,他覺得和古人有了一個跨時空的交流,竟然還有共鳴。

「當我穿過龍門,回頭一看時被震撼到了,真的是杜甫詩中的『一覽眾山小』。」羅成鈞說,那一刻他終於明白了什麼是「一覽眾山小」,整個城市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