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中的哪吒形象。 資料圖片

上回說到,道教神祇哪吒的形象其實源於印度教神祇「那羅鳩婆」,其演變發展,體現了中華民族重視多元融合的文化與宗教特徵。

在《封神演義》中,哪吒本是「靈珠」投胎,但在殷夫人腹中三年零六個月尚未出生,父親李靖指稱腹中兒「非妖即怪」;後來哪吒出生,府中侍兒慌道:「夫人生下一個妖精來了。」來訪道人又曰:「此子生於丑時,正犯了一千七百殺戒。」眾人一再強調,哪吒乃害人妖物,而哪吒亦自小捲入不同殺劫,爆破夜叉頭,抽敖丙龍筋,天宮毆龍王,射殺碧雲童,犯下種種惡行。後來,哪吒助姜子牙伐紂,在封神大戰中屢建奇功,最終卻拒登封神榜,選擇功成身退,以肉身成聖,充滿傳奇色彩。

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受此啟發,創作哪吒為「魔丸」轉生,強調其叛逆成長,反抗宿命,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成魔成仙我自選」,情節動人心弦,引人入勝,成功在全球掀起一股哪吒熱,不斷打破電影票房紀錄。

善惡因果即是宿命

哪吒形象亦正亦邪,與大眾對傳統「神仙」的印象不大相同。然而,若將「我命由我不由天」理解為叛逆抗爭、破除宿命之論,則屬誤解。所謂宿命,皆是因果,如道教《太上感應篇》起首即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佛教《涅槃經》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莫追。」當中所指,大意相同,均謂世間一切福禍概非由天注定,而不過惟人自召,善惡自有因果報應,即是宿命。

因此,人若體悟因果,即知天道宿命,可以順應自然,自定善惡福報。「我命由我不由天」並非破除宿命之說,正正相反,更進一步印證因果宿命之規律。誠如《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的「十如是」道:「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人的一生,命運怎樣發展,福禍如何報應,盡皆由自己當下善惡之念決定,此即所謂自然也。

是仙是魔由內在决定

相傳為尹喜所著的《西升經·我命》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晉代葛洪在《抱朴子·內篇·黄白》中引龜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此等重視養生的思想,強調人可通過自身努力,修行煉丹,延年益壽,成仙證道。修道養生與因果報應,表面看似不一,實際上同樣強調「禍福自求」之理;修仙證道與否,亦不過存乎一念,概亦以順應自然為旨,其理不二。

由此可見,要真正體悟佛、道真理,並不能僅憑外在形式與名相概念推敲,而必須直觀內在本質,破除執着迷障。除了哪吒,形象與大眾心目中的神仙不一者,比比皆是,例如濟公。

濟公,俗名李修緣,南宋時期佛教禪宗楊岐派第六祖,台州天台(今浙江省天台縣)人,在杭州靈隱寺出家,拜佛海慧遠為師,法號「道濟」。其人外形狂放,衣衫襤褸,嗜好酒肉,不守清規。據《淨慈寺志》所載,眾僧曾向慧遠告狀,不滿濟公言行出格,慧遠庇護道:「佛門之大,豈不容一癲僧!」故有「濟癲」之稱。慧遠圓寂後,濟公轉投往淨慈寺,因常以醫術助人,扶危濟困,百姓感念其德,尊稱其為「濟公活佛」。

濟公的傳說事跡,自南宋起已在台州當地口耳相傳,如今更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約明清之際,說書人根據民間傳說,嘗以濟公神通事跡為主題,創作出許多情節生動的神魔故事,後清代文人郭小亭集成章回體小說《濟公全傳》一書。

《濟公全傳》記述民間傳說,謂濟公乃降龍羅漢轉世,奉佛法旨,為度世人破執而來,並載有其詩作曰:「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為我修心不修口。」強調佛法旨在修心,不可拘泥形式。除此詩外,濟公又有口頭禪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提醒世人不可執迷於外相。

總之,哪吒也好,濟公亦然,均不宜僅憑外在形相妄語。唯有破除執着迷障、直觀內在本質,方能參透佛、道真理。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