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譚旻煦、江鑫嫻 雲南、北京報道)緬甸28日發生7.9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災情發生後,中國迅速響應伸出援手,緊急協調救災援助。緬甸當地時間29日上午7點10分,中國雲南救援醫療隊就率先抵達緬甸仰光國際機場,是首支抵緬的國際救援隊。該救援隊將赴受災嚴重的內比都參與救援。同日中午第二架國際救援包機從北京出發馳援緬甸,同日下午4時30分抵達仰光機場,隨後乘車趕赴受災嚴重的曼德勒省。

緬甸災情發生後,按照中央統籌部署,首支救援隊一行37人,包括18名救援人員、15名醫療人員以及4名隨行工作人員。其中包括曾在2008年參與汶川地震救援,2015年參加尼泊爾大地震國際救援行動的經驗豐富的隊員。救援隊攜帶了全功能生命探測儀、地震預警系統、便攜式衛星、無人機等能夠偵測搜索、通信指揮的設備,還包括了不少破拆、防護、照明等功能的必備用品。這批物資的配置充分結合了高科技應用與實戰需求,能夠適應複雜災害環境下的多樣化救援任務。
多支救援力量陸續抵緬
29日上午9時30分,16名經驗豐富、技能過硬的中國藍天救援雲南隊隊員,攜帶PPE(個人防護裝備)、醫療急救包、發電照明設備、破拆工具等城市地震救援裝備物資,從瑞麗口岸出境赴緬甸展開救援工作。另一批藍天救援隊隊員也在雲南集結,準備出發。

此外,香港文匯報記者從應急管理部獲悉,該部派出中國救援隊82名隊員攜帶救援裝備和物資,於29日上午乘國航包機從北京出發前往災區, 同日下午4時30分抵達仰光機場後隨即乘車趕赴受災嚴重的曼德勒省。中國救援隊主要由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應急總醫院人員組成,攜帶通信、搜救、指揮、醫療、應急食品等22噸應急救援物資。
救援隊經歷多次國際救援任務
中國救援隊行動隊隊長、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支隊長王墨介紹,今次赴緬甸救援的隊伍是一支非常成熟的隊伍,曾在2019年參加莫桑比克颶風災害救援,也參與過2023年土耳其地震災害救援,今次是中國救援隊第三次執行國際救援任務。隊員業務精湛,由管理、搜索、營救、醫療、後勤等人員組成,有信心完成好此次救援任務。
在裝備方面,隊伍攜帶搜索、營救、醫療、管理和後勤等物資共計700餘件,重22噸。其中,後勤物資涉及救援隊伍的住宿、食品和水等基本生活保障,這些能夠保證隊員在緬甸救援期間的食宿安全,不會佔用當地政府和受災群眾的資源及物資。

救援難度大 搜救犬協助
王墨表示,緬甸震區不少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物倒塌,倒塌形式有疊餅式、粉碎式和下沉式等,面臨的救援難度非常大。據悉,救援隊伍中有50名隊員來自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跟隨他們的還有3名特殊的「戰友」—3隻消防搜救犬,其中兩隻為馬里努阿犬,一隻為史賓格犬,牠們將和消防指戰員一起執行抗震救災任務。
中國科協地球物理信息科學首席傳播專家陳會忠29日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表示,這次緬甸地震相當於上千個美國投到日本的原子彈的威力,之後還會有一些強餘震。
中國地震局則派出了張銳、王濤、戴君武、林旭川4名專家參加救援隊,為救援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據了解,張銳是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副主任,王濤、戴君武、林旭川則是來自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的專家。隊伍中還有10位醫護人員。
此外,深圳公益救援隊的23名隊員攜帶救援設備於29日下午從深圳機場出發前往緬甸震中。隊伍計劃攜帶輕型救援裝備、醫療急救設備、生命探測儀以及一隻搜救犬前往緬甸開展救援。隊伍預計於當地時間29日晚抵達緬甸仰光機場,領取救援任務。

中國提供1億元緊急援助
綜合新華社及記者丁春麗報道,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新聞發言人李明29日應詢表示,緬甸發生強震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應緬甸政府請求,中國政府決定向緬甸提供1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地震救災援助,派出兩支救援隊,提供帳篷、毛毯、急救包、食品、飲用水等災區急需物資。
中國政府首批援助物資計劃於31日啟運。中方還將視緬方需要繼續提供援助。
此外,記者29日從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獲悉,緬甸地震發生後,中國紅十字會經緬甸紅十字會向災區提供緊急物資援助,包括帳篷300頂、毛巾被2,000床、摺疊床600張,以及可滿足2,000個受災家庭使用的賑濟家庭包等,該宗物資從雲南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調撥啟運。
中國紅十字會急調物資救援
中國紅十字會派出的中國紅十字國際救援隊攜帶裝備,已出發趕赴緬甸執行人道救援任務。中國紅十字會將持續關注緬甸救災需求,視情況繼續給予人道援助。
【本報連線】震區同胞:餘震中分享食物毛毯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譚旻煦 河南、雲南連線報道)「當時我正在三樓房間休息,突然感覺整棟樓開始晃動,幅度越來越大。」緬甸曼德勒舊城區的中國同胞劉小北在接受記者連線採訪時,仍難掩語氣中的驚悸。據她憶述,28日下午1時左右,當地突發強烈地震,震感持續加劇,僅幾分鐘內,她所居住的建築牆體便出現明顯裂縫。
劉小北描述,衝到街頭時,已經有很多人在街道上了。然而不到五分鐘,更大的晃動接踵而至——「第二次震動最猛烈,我親眼看着三米外的牆體轟然倒塌。」
地震發生後,舊城區的通信網絡幾乎完全癱瘓。「手機完全沒有信號,想給家裏報平安只能走出來到處找信號。」劉小北無奈地說。據她觀察,受災嚴重區域的基站可能受損,手機信號時有時無,輕災區則偶有短暫連接。許多居民像她一樣穿梭於街頭,只為抓住幾秒鐘的信號間隙發送簡短訊息。
地震無情同胞有情
儘管災難無情,但同胞間的互助讓劉小北感到溫暖。大家自發組織起來,有人拿出麵包,有人煮了粥,還有人用墊子和被子搭起臨時床鋪。劉小北說,震後當晚,大家在街道旁席地而眠,彼此分享食物和毛毯。
「相比那些被困在不安全建築裏的同胞,我們已經很幸運了。」劉小北提到,部分老舊酒店在地震中嚴重受損,仍有人員被困。而他們所在的區域相對安全,大家在餘震間隙返回房間收拾必需品。
儘管天氣炎熱,但劉小北和同伴們依然保持着樂觀。她說,已經看到有消息說中國救援隊也將陸續到達,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的。
曼德勒開展自救
此外,在曼德勒的昌泰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裝飾裝修的公司,土木總工程師劉全紅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地震後的曼德勒到處都是倒塌的建築,觸目驚心,有很多人被埋。「一定要搶第一時間救援」,劉全紅說,地震後,外面的救援隊伍到達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公司有人、有設備,於是決定全力投入救援。劉全紅說,當他們走上街頭,發現和他們有一樣想法的其實很多,公司、商會以及很多個人都已經加入救援工作。他們投入了30多個人、一台挖機和對講設備。「從上午9點左右開始,他們和其他救援力量一起,對曼德勒一棟倒塌的樓展開救援,這是一個5層樓的公寓,裏面住的人比較多。」劉全紅介紹,地震後這裏基本上全塌了,救援人員使用挖機和一些簡單的器械挖掘,經過差不多8個小時,他們一共救出43名被困人員,還有4人不幸去世,然後他們又轉到另外的地方去救援了。
截至香港文匯報記者發稿,救援還在繼續,劉全紅說,現在非常急需專業的救援隊伍,現在倒塌的樓都比較老舊,如果沒有專業人員的指導,在挖掘的時候很容易對被壓人員造成二次傷害,同時也增加救援人員的風險。與此同時,醫療人員和接受傷者的場所也十分需要。希望能盡快有專業救援隊伍抵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