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茗)為讓全民達至「好生好死」,提倡自主管理臨終規劃的非牟利機構「毋忘愛」在擇善基金會資助下,於過去一年在深水埗、黃大仙、將軍澳三區推行「及早自主人生計劃」,協助長者及照顧者規劃晚年醫療安排。「毋忘愛」昨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者對預設照顧計劃的認知顯著提升,願與家人談論臨終安排的比例,由原有33%增至現有44%,認為有效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
增逾一成人願與家人商討醫療安排
該計劃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盧施羽團隊評估成效。是次調查訪問了73名平均年齡為78歲的參與者,以女性及單身佔多數,逾八成患兩種或以上慢性疾病,近半數的日常活動能力受到限制,此外受訪者大多居於公屋,近四成為獨居。
立法會去年底通過《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為實施「預設醫療指示」及「不作心肺復甦術命令」等訂立法律框架,讓成年人預先決定生命晚期可拒絕接受維持生命治療等安排,調查發現,計劃的參與者原先僅有33%願意與家人談及預設照顧計劃,參與計劃後比例增至44%,10%參與計劃後更簽署了預設醫療指示。
對預設照顧計劃的內容,受訪者較熟知「不作心肺復甦術命令」,對「預設醫療指示」及「持久授權書」的認識相對較少,反映他們參加計劃後整體認知已有所提升。
參與者助患病兄長達成生前願望
參與計劃的Janet昨日分享,她曾辛勤照顧年邁的雙親,陪伴至他們的離世,看見長輩離世前「個個插晒喉」好辛苦,到自己兄長患癌時,她選擇讓病重的兄長寫下生前願望並幫助達成。兩代人的離世,她見證了「不能自主管理臨終安排」到可以「自主管理臨終安排」,箇中的變化讓她對人生計劃深有感觸。
由於大部分親友已移民,她成為了獨居退休人士,閒暇時擔任該計劃的橋樑角色,接觸有需要長者,共同學習及實踐預設照顧計劃。目前,她已為自己計劃好臨終安排和簽署預設醫療指示等文件,並交託姪女處理。
另一分享人士維景同樣經歷母親和妻子的離世,在一次參加由「圓滿人生服務」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共同研發及出品的預設照顧計劃(ACP)桌上遊戲《五味雜貨店》後,明白人生的臨終安排應當及早計劃,避免更多遺憾,他在多番了解後向家人表達了有關「身後事」的意願,並簽署預設醫療指示及持久授權書。
黎先生本身是一名照顧者,其94歲母親在參與計劃時已確診中期腦退化,無法簽署相關文件,但當家人知曉她希望在家中離世的意願後,彌補了未能簽署文件的缺口,為其晚期照顧及醫療安排達成共識。在與家人的溝通過程中,他擁有「生死一體」的感悟,及早安排以從容面對。
「毋忘愛」主席范寧表示,「及早自主人生計劃」在過去一年深入社區,透過「時間銀行」等社區網絡,接觸不同的社區人士並予以支援,他表示臨終規劃應視為「人生下半場」必修課,下一步將擴展計劃至更多社區,推動「臨終關懷社區」成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