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賢 立法會議員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全體公務員下年度凍薪,以及在本屆政府任期削減約一萬個職位以控制政府開支。今屆政府於首份施政報告就提出優化公務員管理,強調要「強化賞罰制度」。新加坡於2002年引進績效評估制度,公務員每年都要接受評估並根據工作表現分為A-E級,評級結果直接決定其晉升和表現花紅,獲評最低級的公務員,須接受為期6個月的表現覆核,表現未達標者可能會面臨革職。

反觀香港,雖有類似績效評估機制,惟從上述「凍薪」及降職人數比例來看,並無發揮出「能者多酬」的激勵作用。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環境會消磨部分公務員積極性,令其形成「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模式,只知「機械式」跟足程序,而不思考如何更好解決問題。若再不發力打破社會對公務員「鐵飯碗大鑊飯」的觀感,政府將為逐漸走低的行政效率「埋單」。

AI賦能釋放公務員創造力

如何提升公務員效率,政府服務AI化是必然的方向。不久前,深圳福田區推出70名「AI公務員」,覆蓋公文處理、民生服務、招商引資等240個業務場景。實踐顯示,AI修正公文格式的準確率超過95%,文件審核時間更縮短九成。而且,福田區為所有AI員工分配真人擔任「監護人」,負責指導數字員工的運行以及做好「把關檢查」,在這一工作模式下,僅需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四五個人的工作。相較之下,政府近年以提升政府運作效率為目的推行「電腦化計劃」,惟推行至今,人手卻不見縮減,不少部門仍然需要聘用大量文書助理、打字員從事手動錄入等技術含量低的工作,造成資源浪費,年均耗資數十億的投入未能有效轉變為行政效能。

然而,引入人工智能並不是取代人力,而是為了更好釋放公務員的創造力。香港首個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HKGAI V1已經發布,若政府能引入AI處理資料錄入、文件審核,甚至是基礎核算、績效評估等標準化工作,相信能極大降低人力成本並降低錯誤率。而節省下來的人手,一部分可以通過公務員學院的系統培訓,學習AI工具及其他數據管理工具,轉向「AI監督員」或其他數字化行政崗位,推動「智慧政府」建設。另一部分,公務員學院亦可就空缺職位所需技能提供培訓,並完善跨部門轉崗機制,令低層薪金級別公務員有機會轉任到政策創新、社區服務等更具價值的崗位上。

當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也正面對經濟結構轉型等挑戰,改革求變已經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香港公務員體系改革刻不容緩,唯有打破平均主義的制度窠臼,建立以績效掛鈎、賞優罰劣的有效機制,激發公務員的積極性,同時以科技賦能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方能實現「節流」與「增效」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