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從廣州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畢業後,何明光先後赴不同的知名學府深造,包括在美國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公共衞生碩士學位,以及於倫敦大學學院莫菲爾茲眼科醫院獲得眼科學博士學位。在加入理大出任實驗眼科學講座教授之前,他於1993年至2023年期間先後在中國廣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擔任副主任和眼科學教授,以及在墨爾本大學和澳洲眼科研究中心擔任眼科流行病學教授。2023年3月,在機緣巧合之下,他經時任理大眼科視光學院主任、現任訪問講座教授杜嗣河介紹,申請特區政府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開啟了其科研生涯的新篇章。

何明光在訪問中坦言,申請獲批後開始認真考慮來不來香港,也詳細閱覽及比較了大學的各項政策,包括當時其任職的墨爾本大學等澳洲一眾大學。

他坦言,當地院校在商業化方面的政策都十分保守,「例如我們想開初創公司,要把研發出的技術授權到公司,中間的審批程序長達一年。」就算進行一般實驗的進展也十分慢,因為要受到很多「去風險」(de-risk)的研究監管(research governance)等。

理大「醫工結合」利產品投產

相反,曾受邀到理大講課及交流的何明光留意到,理大的辦公室雖然很小,與墨爾本大學又大又全新的「無得比」,但理大的機遇多好多,而且提倡「醫工結合」,「你搞個產品出來,隔籬department(學系)就有人識做,這就很好!」

同時,理大的商業化政策十分清晰,審批程序便捷,「最重要的是,理大有好好的、有能力的leadership(領導)。」何明光說,包括校長、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等領導層都十分開明和支持,知道大學要做什麼,清楚科研的發展,對研究人員的期望也講得很清楚,「我覺得很有吸引力,於是決定嚟喇。」

何明光到理大後發現,這裏很容易就找到對口單位合作,例如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超精密加工與計量學講座教授兼視覺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志輝研發的自由曲面等超精密技術,「全部都啱晒(對口)嘅,好容易可以做出成績。」

他又提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透過「賽馬會創科實驗室」計劃資助了1,000萬元建立實驗室,可用於購買很多圖形處理器及儀器,使很多研究工作都可以做到。

展望未來,何明光認為,香港的學術研究思想比較自由,雖不至於「想點就點」,但起碼限制很少,例如杜嗣河研發的新型近視眼鏡片在全世界售出3,600萬片,每年都為大學帶來很多特許權收入(licensing income),「我們都想向杜教授學習,做一些世界獨一、首創的技術,既可以幫助眾多患者,又可以獲得成功感,滿足自己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