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典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
3月23日開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吸引了來自21個國家的86位跨國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話全球經濟變局下的中國機遇。在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中國以更加從容堅定的姿態推進對外開放。這種從容與堅定,既源於對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建立在對自身道路的充分自信。即使經濟全球化或遭遇逆流,中國開放合作的歷史大勢不會改變。而且,中國式現代化不是獨善其身的現代化,是與各國共享機遇的現代化。堅持開放的中國不僅是穩定全球產業鏈的關鍵力量,更將為人類共同應對挑戰提供東方智慧。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企業代表團以27家的規模成為本屆論壇的「最大陣容」,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等國際商界領袖的如約而至,體現了跨國資本對中國市場的長期信心。自2000年首次舉辦以來,中國已連續多年舉辦該論壇,折射出在全球經濟格局演變中,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定力與智慧。
用真金白銀認可中國發展前景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全球產業鏈重構、單邊主義抬頭等多重挑戰交織,一些國家在「脫鈎斷鏈」的思維下築起保護主義高牆。然而,中國始終秉持「以開放紓發展之困」的清醒認知,向世界傳遞出清晰的信號,即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複雜多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強優化營商環境建設,以更大魄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全球企業家投資興業提供更好「土壤」和更優「氣候」。這不僅源於中國四十餘年改革開放積累的深厚基礎,更源於中國主動擁抱世界的堅定步伐。
中國對外開放的確定性,首先體現在政策層面的延續性與穩定性。面對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壓力,中國沒有選擇收縮戰線,而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制度型開放破除壁壘。從新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的「再瘦身」,到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的全面推進;從《外商投資法》落地形成法治化保障,到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持續增強,中國正通過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系統性改革,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開放生態。這種「刀刃向內」的改革魄力,讓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創下「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的全球速度,令德國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成為外商獨資石化項目的標杆,更推動着中國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創新中心」升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全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9,080家,比上年增長9.9%,實際使用外資8,263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2,864億元。這些數字背後,是國際資本用真金白銀對中國發展前景的認可。
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中國始終以「做好自己的事」的戰略定力夯實發展根基。在全球產業鏈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中國沒有掉入零和博弈的陷阱,而是以全產業鏈優勢與超大規模市場為依託,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的異軍突起,不僅彰顯中國製造的升級蝶變,更通過技術共享、產能合作等方式為全球綠色轉型注入動能。與此同時,數字經濟、服務貿易、中間品貿易等新增長點的培育,使中國在國際經貿合作中持續扮演「穩定器」角色。2024年,中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438,468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出口254,545億元,增長7.1%;進口183,923億元,增長2.3%。貨物進出口順差70,623億元。這種在風浪中穩健前行的姿態,展現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與迴旋空間。
中國以「拆牆」胸懷推動共贏發展
中國市場的磁吸效應,更源自其不斷釋放的內需潛力與創新活力。14億多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構成的超大規模市場,正在消費升級中迸發新機遇。
從蘋果公司宣布加大在華研發投入,到星巴克計劃三年內新增3,000家門店,跨國企業的戰略布局印證了中國市場的獨特價值。而中國堅持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絕非封閉的自我循環,而是通過激發內需潛力為世界創造更多需求,通過強化創新能力為全球合作提供更高平台。這種開放性與自主性的辯證統一,使中國既能抵禦外部風險衝擊,又能為國際合作拓展新空間。
與此同時,在國際治理體系面臨重構的當下,中國始終以「拆牆」而非「築牆」的胸懷推動共贏發展。針對個別國家強推「小院高牆」「脫鈎斷鏈」,中國領導人多次強調「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這種開放,不是簡單的市場准入,而是制度規則的對接;不是單方面的讓利,而是雙向互惠的升級。無論是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還是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中國始終以行動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用務實合作破解信任赤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