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芙蓉 葵青區區議員 全國青聯委員

不知從何時開始,香港的大街小巷開始出現眾多外賣員的繁忙身影,而且當中大多是年輕面孔。筆者每次看見時都不禁會想,他們為何會從事這份在不少人眼中屬於辛苦、低收入的工作?而且有新聞報道,外賣員當中不乏擁有高學歷者。這背後是否反映了更深層次的問題?

產業空心化高附加值崗位減少

「高峰期每天工作16小時,月入近6萬」的傳說,再加上低門檻與靈活性的優勢,吸引着無數青年投身外賣行業。但真實的收入結構卻是呈兩極分化,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日前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全港共有近1.3萬名外賣員,超過一半屬15歲至39歲年齡組別,以外賣派送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受訪者當中,61%每月平均收入不足1.5萬元。數據令筆者感到震驚,這不但是青年就業困境的寫照,也反映香港已出現人才錯配問題。

眾多青年流向低技術行業,正埋下多重隱患。一方面,人力資本錯配造成長期損失:一名大學生畢業後如果持續送幾年外賣,專業知識還能記得多少?當青年將最富創造力的年華消耗在送外賣的路上,社會投入的培養成本被嚴重浪費,同時支付着昂貴的機會成本。更值得警惕的是,當送外賣成為年輕人為數不多的出路,社會階層固化的風險將嚴重侵蝕經濟活力。

一窩蜂送外賣顯然並非出於職業偏好,而是經濟結構失衡的長期積弊、製造業空心化背景下的無奈妥協,折射出的是高端產業尤其是科技創新產業吸納就業能力的嚴重匱乏,許多香港青年只能在「內卷」與「下沉」之間艱難抉擇。香港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商用服務等傳統四大產業雖佔GDP總量約一半,卻難以創造足夠的高附加值崗位,而能夠吸納更多就業的製造業,佔GDP比重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30%暴跌至目前的僅約1%,佔就業人口不足3%。202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環金融從業員中,35%擔憂被裁,而外賣員成為他們羅列的出路之一,這種「精英職業平民化」的錯位,暴露出產業升級的滯後。

香港的破局之道在於重構產業生態,尤其是最能夠讓青年發揮才幹的高新科技領域。

灣區協同搭青年施展抱負舞台

特區政府雖已加快新型工業化之進程,但由於種種的歷史原因,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先進製造、新能源技術等新興領域和未來產業的生態圈上,需要投放更多資源才能完善。可幸的是隨着河套香港園區將擔當創科策源地的重要角色,配合科學園和數碼港等載體,將培育數以千計的創科產業集群;同時,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將可引導有志青年向深圳等地的高附加值崗位流動。

特區政府自推動新型工業化戰略以來,準備通過發展生物醫藥、機器人等高端製造業破局,但過程中充滿挑戰。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正以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吸納人才,「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提供的1.8萬港元月薪的崗位,為港青投入灣區融合發展提供舞台。

當香港青年不再將送外賣視為「最後逃生門」,當香港能提供更多讓青年施展抱負的舞台,讓他們的創造力在實驗室裏迸發、在創意工作坊裏生長、在科技園區裏轉化,這座城市的未來才能真正值得期待。畢竟,一個社會的真正財富,永遠在於如何讓年輕一代看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