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梁順林打造全球定量遙感高地 助港擴大國際影響力
踏入大數據時代,生活之中時刻都充滿各式各樣的數據,如何將之轉化成有用的信息是一門大學問。近年透過香港特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來港的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系主任梁順林講座教授,以人工智能(AI)大模型結合大數據,聚焦利用遙感衛星數據評估出可直接應用於解決環境及社會經濟問題的實用信息,應對全球環境和社會變化挑戰,並助力可持續發展。他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人才有聚集效應,上述計劃吸引了不少遙感專家到港,使香港成為該領域的全球高地之一,而且正不斷提升和擴大區域以至國際影響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求學、研究和工作都離不開地理的梁順林,曾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擔任驗證專家,並在美國馬里蘭大學任職30年,約兩年半前加入港大,並於去年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成立賽馬會定量遙感創科實驗室。他告訴記者,一般人看衛星照片會覺得很漂亮,但是實際上卻很難直接應用,因為中間需要經過數據到信息的轉換,才能用於解決環境、社會、經濟等問題。因此,他的工作就是透過人工智能大模型結合大數據,去處理和分析大量衛星數據,令其變成有用信息,這也是全球最新的發展趨勢。
災害評估助險企農民息糾紛
梁順林舉例說,利用衛星照片對災害評估供保險公司作客觀理賠參考是非常有用的,如洪水淹沒農田後需要賠償農民的莊稼損失,「以前很多都是拍腦袋的(憑主觀想像),所以雙方對應該賠償金額經常出現糾紛。」現在可以通過衛星遙感數據把相關信息估算出來,包括莊稼的種類、長勢、可能產量及災後最終收成等,「有了這些信息,保險公司做決策一下子就很容易了。」
此外,現時提倡open science(開放科學)和open data(開放數據)的氛圍下,他和團隊也將這些信息產品放在網上向全球發布並開放免費使用,形成一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數據集「GLASS」(The 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現時全球有30多萬人在使用,「這實際上就相當於知識轉移,把我們的科學研究更多面向社會。」
建糧食管理系統增港影響力
最近,梁順林和團隊又致力建立一套亞洲全鏈條農業糧食生產衛星觀察管理系統。他表示,糧食產量與金融掛鈎,農產品數據信息對相關貿易有很大影響,惟現時很多國家或地區因為缺乏相關數據而出現大量虛報情況,或有農民「報細數」以賺取更多政府補助,反之亦有官員「報大數」顯示政績以圖升遷,「這些人為干擾,對於政府和機構決策是非常不利的。」
「以前香港做這一塊的人很少」,梁順林認為,隨着愈來愈多遙感人才聚集本港,他們的研究工作本身不僅可以協助解決香港面對的環境和社會經濟挑戰,透過舉辦國際研討會和交流等方式,更可提升和擴大香港在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特別是很多中亞地區的生活環境都較為惡劣,在資源貧乏下,當地衛星信息資源自然也十分匱乏,「連一張土地利用(情況)的圖也拿不出來」,而中國正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那麼香港正好可以藉着擁有這種技術高度的優勢作出貢獻,同時也有助於產業升級和整體創新科技發展,「現在來說,在定量遙感或遙感領域,香港是全球的高地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