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哪吒2》 製作團隊介紹,AI應用在美術前期、宣發海報、渲染等環節都提高了原有的製作效率。 資料圖片
●眾嘉賓在「整裝待發:迎接人工智能新機遇」論壇中剖析AI技術在創意和製作等不同範疇的應用前景。 陳藝 攝

在第29屆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中,AI再次成為影視界人士關注的焦點。在「人工智能影坊:整裝待發迎接人工智能新機遇」的圓桌會談中,影視界業內人士及專家學者對AI在影視領域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展開了深入探討。

蛇年春節以來,《哪吒2》熱潮席捲全球,這部製作精良、視效震撼的作品刷新了很多人對於國產動畫電影的固有印象。《哪吒2》背後的製作團隊上海「紅鯉文化」執行製片人于志新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目前在美術前期、宣發海報、渲染環節都可以大大提高原有的製作效率。她表示,動畫環節的AI應用主要集中在動作捕捉的數據應用,「目前挑戰比較大的還是特效方面的應用,因為邏輯的搭建還沒有做好。」

當被問到《哪吒3》會否由精通AI的年輕人來製作時,于志新表示,利用人工智能是大趨勢,也必然會與更多能夠熟練使用AI的電影人才合作,但作為90至120分鐘時長的大電影,其中的種種細節以及對於全片風格的統一性保證決定了「人」依然是創作主體,難以單靠AI。

內地影視後期製作平台「熠熠和光」是《哪吒2》的聲效製作團隊之一,熠熠和光副總經理劉保妤表示,作為專注於幫助電影做好「最後一步」的後期製作團隊,他們在實際的電影製作中已經大量應用AI。「比如從剪輯階段開始,可以用AI輔助分場,生成字幕、分鏡、預演都可以通過AI來輔助實現。」在電影美學、影像風格的把握上還是需要靠導演的創作,但是基礎的調色應用、色彩平衡等已經可以靠AI來進行。在聲音方面,人工智能技術表現出了更好的應用特性。「因為聲音本質上是一串數據,所以在聲音處理方面AI的應用已經比較成熟。」比如AI可以降噪、識別雜音以及實現聲音還原。在音樂方面,AI還可以根據情緒、場景、氛圍來生成不同音樂,成為電影配樂的重要參考。

AI為各界帶來新課題

資深律師陳際紅指出,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速,今年的DeepSeek更是讓AI技術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對AI更多的討論和使用也為法律界帶來了新課題。他解釋說,AI技術的根本是「數據大模型」,其決定因素為數據、算法和算力。開源AI應用如ChatGPT均是從公開領域抓取大量數據再生成內容,這就對原有的對於版權許可的界定產生不小的衝擊。比如,用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的圖片、影像、文字作品等是否能夠受到版權保護?侵權責任誰來承擔?版權方和大模型開發者之間的利益點如何平衡?種種新問題都是對原有制度的考驗。當前不同國家的標準並不一致,更多細則尚需要討論。

美亞娛樂資訊集團董事總經理李燈旭表示,電影的發展歷程本身就是科技的演進史,電影和科技從來密不可分,他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無疑已經開啟了影視界的新一輪技術變革,這是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快手副總裁劉震表示,AI技術給短視頻平台帶來了更大的發展可能。他介紹快手在去年已經推出「AI+短視頻」的大模型「可靈AI」,用戶可以通過輸入文字生成相應的AI短視頻,得以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他還表示,快手推出的全球首部AI單元劇集《新世界加載中》即是AI在短劇上的大膽試水,未來還會進一步深化探索,有望發展為重要的平台增長點。

Malka Media 創意總監、AI創意主管及策略師David Carpenter稱,其公司目前已經有90%影視製作融入AI技術,目前在AI的協助下,從生成內容、攝影鏡頭的拍攝運用,以至在後期製作增添藝術元素,都可以更快地實現。他認為業界不應擔憂AI技術帶來的競爭,而應更加關注如何用人工智能技術生產更多精品、高質量的內容,如何將好的模型適當地使用在作品中,從而能夠與觀眾產生更廣泛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