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認為,現金津貼或等同變相資助劏房業主,助長加租。圖為位於深水埗區的劏房。 資料圖片

特區政府於2021年6月底開始推行現金津貼試行計劃,旨在紓緩長期輪候公屋家庭的生活困難,合資格申請者按家庭人數每月可獲發1,300元至3,900元津貼,計劃原定今年6月完結。房屋署上月底表明,基於審慎運用公共財政資源的原則,暫無意延續計劃。該計劃的網站已發出通告,宣布計劃將於6月30日正式終止。有基層人士及相關團體對計劃不獲延續表示失望。有學者認為,現金津貼或等同變相資助劏房業主,助長加租,建議計劃完結後,將租金津貼轉為水電費津貼、優化學童津貼等形式,避免支援資金直接流向租務市場口袋裏。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劉明

現金津貼試行計劃獲撥款逾80億元,截至去年4月計劃尚餘38億元。有消息人士表示,預計今年6月計劃結束時,計劃撥款預計尚餘約20億元,將回撥庫房。房屋署早前表示,截至今年1月底計劃協助約11萬住戶,當中5萬多戶獲編配公屋,還有4萬多戶正領取津貼。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瀏覽該計劃申請網站,已出現公告:「計劃將於2025年6月30日終止。合資格人士可考慮申請簡約公屋或過渡性房屋。」

獨居六旬婦嘆無津貼開飯也難

有受影響人士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一時難以接受,會考慮轉申綜援。63歲的楊女士獨居於深水埗一個不足100平方呎的劏房,每月租金近4,000元,惟她從事兼職清潔工作,月入亦僅有微薄的4,000多元,靠該計劃1,300元的現金津貼,才能勉強生活,「以前做家務助理,長期勞累導致手痛,現難以做全職,有政府的現金津貼,每月可剩下千多元,清茶淡飯也可以過日子,但6月後沒有津貼,開飯也困難。」

楊女士與丈夫離異,子女在內地,但未有考慮回內地生活,「一來不想拖累他們,二來是已申請公屋6年,不想離港失去資格。」她表示以往有千多元津貼也能勉強過日子,未想過申領綜援,但津貼計劃結束後生活無以為繼,會考慮以綜援維生,另期望能早日上樓,以改善生活。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馬耀宗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租金津貼並非唯一幫助輪候公屋人士的方式,從經濟學角度,提供租金津貼或等同變相資助劏房業主,「不過政府近期同時cut(削減)幾項福利,包括學童津貼、租金津貼,對於有子女的受惠家庭影響較大。」他建議,政府可考慮以其他形式向這些家庭提供援助,例如水電費津貼,優化學童津貼,「水電費不會像房租一樣,房東可以隨便加價,學童津貼也可僅向基層家庭發放,或是向基層學童提供交通津貼。」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阮穎嫻認為,政府可能在檢視試行計劃成效時,發現與目標有落差,為更好運用資源,並隨着簡約公屋相繼落成,決定如期停止有關計劃。

勞聯:受惠者無享雙重福利

勞聯立法會議員林振昇對計劃不獲延續感到失望。他指出,津貼受惠人士是未申請綜援的家庭,即不存在享受雙重福利問題,「一方面沒有上到樓,也沒有拿綜援,每月用自己荷包租住劏房,而等候簡約公屋入伙可能還要兩三年時間,為什麼不考慮再幫幫他們呢?」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表示,停止現金津貼對相關基層家庭是很大影響,望政府再作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