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區政府前年起透過多項行業計劃擴大輸入外勞以填補勞工缺口,截至今年1月於建造、運輸及院舍護理業合共批出近2.4萬個配額;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推行一年半亦批出約5.1萬個配額。工聯會昨日舉行記者會表示,過去數個月陸續收到建造業及飲食零售等服務行業的工人反映開工不足。更有工人指出,自農曆新年至今只開過4天工,收入驟減難以獨力撫養4名子女。工聯會促請特區政府檢討輸入外勞計劃,凍結並逐步削減失業嚴重行業的外勞名額,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並讓工資合理增長。 ●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解凍」26個職業類別及低技術職位輸入外勞,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表示,自推出起至去年9月底的一年間,平均每月輸入2,400名外勞,近5個月輸入速度加快至平均每月4,400人,「計及建造與運輸等其他特定行業的輸入外勞計劃,不足兩年已合共輸入超過7.5萬名外勞,數字十分龐大。」
侍應淪重災區
他指,過去數個月陸續有工人反映開工不足,尤以年長及兼職工人為甚,較多雙職婦女任職的侍應更是重災區。
他指出,之前有連鎖米線店稱9間分店獲准輸入共50名外勞,月薪13,000元包食宿,已無須再聘請本地兼職工人,「一宗(輸入勞工申請)個案估計已打爛百名本地兼職員工的飯碗。」
工聯會副理事長、權益委員會主任丘燿誠表示,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自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推出以來,餐飲服務業及零售業的失業率分別由4.4%及3.5%,升至最新的5%及3.9%,遠較整體失業率3.2%為高。
本地建造業工人遭壓價
工聯會指出,本地建造業工人更在經濟不景氣與外勞雙重衝擊之下,面臨開工不足與工資被壓價等苦況。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表示,去年本港的私人工程量按年銳減三分之二,工人本身已經唔夠工開,更遭壓價。他以紮鐵大工為例,工會的參考日薪是2,930元,但本地工人很多時被壓價至2,100元甚至更低,「外勞紮鐵工最少開工24天,月薪有37,800元,等於日薪約1,600元,本地工人如何爭?」
年約40歲的王女士去年喪夫,現與4名子女居於荃灣一間月租1.1萬元單位,靠打建造業與飲食業兩份工養活一家五口。她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之前孩子要開家長會,我請一日假去參加,第二日老闆就唔要我了。」她直言,自春節以來僅開工4天,「之前我有力氣就幹,根本唔使休息,𠵱家想開工都難,因為根本無人請。」
王女士續說,此前搭竹棚日薪約1,200至1,300元,輸入勞工後日薪銳減至僅約800元。至於薪金要求較低的餐飲行業,她即使有工開,收入亦減少近三分之一,「以前本地樓面工人都係時薪90元,𠵱家老闆只願意畀(時薪)60元。」
工聯會促請特區政府因應不同行業實際就業情況,及時檢討及調整輸入外勞計劃;同時全面檢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為不同行業工種設立外勞上限和分批實施計劃等,以保障本地工人就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