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管局:近10%人「甩底」預約服務 醫療資源遭浪費
香港特區政府正檢討公營醫療收費,包括考慮將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項目逐項收費,讓市民共付費用。醫管局昨日表示,近10%病人未有出席已預約的公立醫院放射服務,更有部分病人已在私立醫院使用放射服務,又貪免費到公立醫院重複接受電腦掃描,令醫療資源遭無故浪費。醫管局希望透過檢討收費以更精準地運用公共醫療資源,並相信檢討後政府仍會維持較高補貼,而調整費用所得的額外收入將用於支援弱勢病人。 ●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
醫管局放射科統籌委員會主席李醒芬昨日表示,本港人口不斷老化,部分慢性疾病有年輕化趨勢,令放射服務需求不斷增加,長期而言供不應求。他以電腦掃描造影為例指出,供求缺口從2014/15年度的4.8萬宗上升至2023/24年度的8萬宗,大幅增長40%。
因應需求不斷上升,醫管局已推出一系列措施提高放射服務量,包括增加公立醫院放射服務量、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及日間放射診斷服務先導計劃,從三方面增加供應量。其中,醫管局於2023年中善用位於河套的中央援港應急醫院設備,截至去年12月31日已完成3.5萬宗放射服務。
冀加價收入支援弱勢
除了開源之外,醫管局亦致力於減少醫療資源浪費。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表示,發現近10%病人預約放射服務後未有出席,令醫療資源變相遭浪費;更有病人已在私家醫院接受放射檢查服務,卻貪圖公立醫院的免費放射服務,造成重複使用。因此,醫管局希望妥善運用有限資源於真正緊急及有需要的病人身上,改善供求失衡情況。
他表示,逐項收費存在可行性,相信改革後政府將維持較高的補貼率,市民只需承擔小部分醫療費用,卻已可善用醫療資源、縮短輪候時間。他指相關收費檢討將考慮和顧及市民負擔能力、資源運用優次、扶助弱勢社群等因素,最後將交由特區政府作最後決定,「希望利用今次收費調整所得的額外收入,去支援弱勢或危急、罕見病病人,令他們的醫療負擔減少。」
黃立己續說,為避免短時間內重複檢查,臨床管理團隊可透過電子病歷系統查看病人原定放射診斷檢查的預約情況,「如病人此前已經使用過放射服務,系統會提醒醫生以減少重複檢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