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片繁華的土地上,不少地方都鐫刻着與國家歷史相關的痕跡。位於香港南部的赤柱,更是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韻味,成為了見證香港發展的重要地標。

赤柱之名,源遠流長。關於其名的由來有諸多傳說。一說是因昔日此地木棉樹繁茂,紅花映日,樹幹如柱,故稱「赤柱」;另一說則與海盜有關:相傳曾有海盜在此駐紮,客家口音中的「賊住」漸漸演變為帶有客家口音的廣府話「赤柱」。

明清時期發揮軍事防禦功能

追溯至明清時代,赤柱便已是水師軍事駐紮的重要據點。在《粵大記》中,赤柱作為水上人的居住地被記載下來。清朝年間,赤柱汛的設立,更是加強了這一地區的軍事防禦功能。赤柱不僅是居民的聚落,更是港島上捍衛疆土的堅固堡壘。

時至十九世紀香港開埠初期,赤柱更是港島最大的行政經濟地區。彼時的中環尚未發展起來,而赤柱卻已是人煙稠密,居民數量達到約两千人,佔當時全港原住民的二分之一。

英國人初登陸港島時,便將赤柱視為香港的中心。赤柱村曾一度是香港第一大村,是香港島早期的行政中心,見證了香港從漁村漁港向國際大都市轉變的初步階段。而赤柱的英文地名Stanley,則是英國管治時期為紀念英國大臣史丹利勳爵而起用,這也是港英政府改名風格的一瞥,映射出英國對香港管治歷史的縮影。

二戰期間,赤柱成為了日本入侵香港的最後戰場。赤柱炮台,這一在1930年代為防範日本入侵而興建的軍事設施,被視為保衛香港的重要軍事設施。儘管炮台在抵抗日軍入侵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日本的侵略仍給赤柱帶來了戰火的摧殘,也留下了歷史的傷痕,1941年12月25日,日軍在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內殺害多名傷兵、護理人員和教職員。

值得一提的是,昔日駐港英軍與本地居民(主要是漁民)的文化交融,也為赤柱締造了一個中西文化交匯的獨特地貌。英國人的到來,帶來了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現時赤柱仍保留二十世紀初的建築,包括舊警署和郵政局。

當地水上人的傳統習俗和文化,也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赤柱天后廟、觀音廟、北帝廟等都傳承了傳統漁民信仰文化,而赤柱巿集一度是外國遊客和當地外籍居民常到之地,造就了赤柱巿集一度的繁華。

無論是赤柱市集的熱鬧繁華,還是赤柱海灘的寧靜美麗,赤柱依然以其獨特的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無數遊客和歷史愛好者。走在赤柱的大街小巷,從街坊福利會的善安公所,到聖士提反海灘附近的軍人墳場,都能感受到那份濃厚的歷史氣息和文化韻味。

●羅展恒 (資深文化工作者,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從事歷史、文化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歷史文化社交專頁及出版多本文化教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