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民亮於2024年11月受任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 香港文匯報記者小凡 攝
●中大文物館的「青花萬壽字大尊」。
●香港回歸10周年,北宋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卷》來港展出。 資料圖片
●2024年5月,時任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藝術)的鄧民亮與「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任哲雕塑展」。
●香港文化博物館「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任哲雕塑展」。 資料圖片
● 香港藝術館吳冠中誕辰百年展上的吳冠中作品《維港寫生》。 資料圖片

三十年前,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日光燈下,一個藝術系學生正埋首於泛黃的文獻,指尖掠過《清供圖》的筆觸,試圖從墨色間尋找「真」與「贋」的界限。彼時的鄧民亮不會想到,這場「考題」竟悄然為他鋪就一條通往博物館的長路——一條從見習生到副館長、從探索者到守護者的歸鄉之路。三十載光陰輾轉,歷經香港藝博的草創、穩定與黃金時代,策展過印象派的繽紛、吳冠中的灑脫、齊白石的筆力,更以《清明上河圖》的護寶人身份寫下職業生涯的華章。2024年11月,鄧民亮以副館長的身份重回中大文物館,日前,他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回顧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段「回家」的故事,是初心與使命的交匯,也是一部香港文博人的微型史詩。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小凡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鄧民亮考入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時,對未來還未有清晰規劃,想着畢業後大概率去做設計工作。鄧民亮當時的老師高美慶教授,在授課期間帶領一眾藝術系學生到文物館參觀,並為他們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判斷文物館館藏的「揚州八怪」之一李鱓《清供圖》是否為真品。鄧民亮回憶起這段經歷,仍歷歷在目:「那個年代,博物館是很新奇的地方,我沒想過所在的大學就會有一家博物館,更沒想過以後會在博物館工作。」

連續兩個暑假,鄧民亮都到中大文物館做學生助手,原本對中國藝術了解不多的他,決定「笨鳥先飛」,預習中國藝術史的選修。在科技還不發達的年代,文物館的館藏和文獻為他提供了巨大幫助。後來鄧民亮留校讀碩士,常到館幫忙,積累了不少經驗,令他一畢業便得以進入香港藝術館工作,此後30年皆投身於博物館事業。

親歷香港藝博發展期

鄧民亮回首在香港博物館業走過的路,冥冥中似是每一步自有安排。鄧民亮最初進入香港藝術館時,被分配到現代藝術部門。從1994年起的六年時間裏,他每年都有機會參與策劃一些大型的外國展覽,涵蓋了印象派、現代派等多種藝術流派,這讓他彷彿重溫了一遍西方現代藝術的歷史。這些年間,鄧民亮也致力於推廣香港藝術,因此結識了許多年輕的藝術家,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後,香港當代藝術界許多重要人物都是與他們一同成長起來的,這讓鄧民亮感到非常有趣。

之後,鄧民亮轉入了他最喜愛的中國書畫組,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有機會舉辦齊白石、李可染、王雪濤、林風眠等多位國畫大師的展覽。其中,與吳冠中合作舉辦的展覽讓他印象深刻,吳冠中被深深感動,後來還將最好的作品贈送給了香港。此外,藝術館還與徐悲鴻的私人收藏家合作,他們亦將部分藏品捐贈。

「2007年是香港回歸十周年,我們將故宮的《清明上河圖》帶到了香港。」這是鄧民亮從業以來印象最深刻的一件文物。他表示,能夠親手展開這幅夢寐以求的畫卷,並近距離地欣賞它,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經歷。他們為這次展覽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詳細的文物狀態報告,以及高度的安保措施。從故宮出發,為《清明上河圖》包了一輛專機,最終成功來到香港與市民和遊客見面。鄧民亮形容:「除了從航天站運輸火箭,再沒有這麼高規格的安排了。」

2015年,香港藝術館迎來了4年的閉館擴建工程。鄧民亮不僅要在展覽和活動策劃上投入精力,還要與建築團隊密切合作,確保博物館的建築滿足各種特殊要求。這段經歷讓他獲得了在博物館工作方面的寶貴經驗,更涉足了建築領域。隨着建築物的翻新,他們重新規劃了展覽和收藏的方向。

在2019年香港藝術館重新開幕後,鄧民亮於2020年調任到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兩個博物館的觀眾群體和展覽方向完全不同,所以他需要重新學習並適應新的工作環境。但他表示,這對他來說是一種新的挑戰和機遇,在這裏更能做一些從前沒接觸過的展覽。如去年的「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任哲雕塑展」,讓讀書時曾為中大出版的英文版《雪山飛狐》繪製封面的鄧民亮,有機會以館長身份舉辦金庸主題展。

在學術和親民間求平衡

「要做更好的節目往往需要更多的資金,而資金來源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受到整體地區經濟狀況以及政府財務狀況的影響。社會上雖然普遍接受博物館,但也存在觀眾只是到博物館『打卡』而非真正欣賞展覽的現象。」對於近年來火熱的「打卡」現象,鄧民亮認為,如今的博物館倘若一味迎合觀眾「打卡」需求,不免浮於表面,捨本逐末。

當被問及策劃展覽最看重什麼時,他表示,最重要的是保持展覽的學術水平和知識含金量,同時也要確保這些內容能夠與群眾溝通,因為博物館作為社會團體,有責任貢獻社會。他認為,博物館保存的知識和物件是為了傳承,因此不能放棄原本要做的事情。

鄧民亮還強調,展覽中的平衡很重要。雖然展覽可能包含很多古典和有趣的知識,但如果做得過於複雜或沒有讓觀眾切入的點,就不會有觀眾來看。現在的觀眾通過手機就可以看到很多內容,所以他們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理由來到博物館。為應對此問題,鄧民亮表示,博物館花了很大工夫做教育,希望讓學校的學生、教學團體和社會團體來看展覽時,不僅是為了「打卡」,而是對中國文物產生興趣,能夠多理解、知道裏邊的故事。

鄧民亮對當下年輕人投身文博領域樂見其成,他觀察到許多新血注入博物館、美術館及畫廊等機構,卻也諄諄提醒:若決定投身此業,須對行業有深刻理解與心理準備,切勿僅羨慕表面的風光。他強調,真正的熱忱源自對文物與藝術品的珍視,核心使命不僅止於辦展,更在於保護、研究這些承載歷史的載體。

「人生要有一些改變了」

前年年底,中大文物館副館長位置空缺。恰巧當時文物館正在進行擴建工程的收尾,需要配合新館的開幕和新展覽的舉辦。鄧民亮認為,他們可能需要一些有這方面經驗的人,因為在香港參與過開館工作的人並不多。另外,中大文物館的收藏主要以中國文物和藝術為主,這也與鄧民亮過去的經驗和學術背景相契合。「差不多這個時候,我想也是在自己的人生裏邊,要不要也有一些改變了。畢竟我在政府工作了28年,我能做的差不多所有崗位都經歷過了,留在政府,當然非常可以,但是反過來,要做一些比較不同的事情的話,也不是在政府裏邊。」

3月22日於新翼舉行的「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藝術與文化」展覽,聯合了上海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等機構共同展出,是中大文物館歷來最大的一次展覽。由於展覽籌備的時間跨度大,出現了有趣的一幕:鄧民亮當初在香港文化館簽署這次展覽文物借出文件,如今又到中大簽署文物接受文件,可謂是「親力親為」。

鄧民亮還提到,文物館新館開幕後,展覽將會持續不斷,他目前手上的展覽已經安排到了2027年。這幾個月來他都非常充實。

在談及中大文物館的特點時,鄧民亮表示,該館的藏品主要是從零開始建立的。作為一個大學博物館,他們並沒有足夠的資源去購買那些有名的作品。但幸運的是,他們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北山堂基金會,因此獲得了一系列繪畫、書法、瓷器等中國文物。

其中,有一件現正展出的鎮館之寶——青花萬壽字大尊,其時世上共見三隻同類的萬壽尊,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各有一隻,此為第三隻。

在談及香港文博與內地機構合作時,鄧民亮表示,意義非常重大。因為內地的文物華麗且豐富,他們也希望找一個窗口。中大文物館在研究資源、出版圖錄以及辦展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條件,可以讓內地的文物在一個很好的單位進行對外展覽。他們作為一個橋樑,也很受內地博物館的歡迎。未來,他們還會繼續與內地的博物館進行合作,每年至少會有一個展覽與不同單位合作。

香港文博三時期

1960-1980 草創期 香港文博產業從零開始建設,在摸索中成長。

1980-2000 穩定期 隨着上世紀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同時香港迎來了經濟騰飛。香港文博機構抓住機會,向國外學習經驗、培養專才,發展出自己的優勢。

2000至今 黃金期 香港文博遍地開花,西九文化區亦帶來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兩大國際級展館,為市民及遊客提供優質的文博體驗。

(鄧民亮口述、小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