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中,東吳君臣面對曹操大軍準備渡江進攻,諸葛亮和周瑜都想到利用火攻去殲滅將船艦連鎖在一起的曹軍。
不過,根據《三國志·周瑜傳》所載,火攻戰略是由周瑜部將黃蓋提出的。因黃蓋眼見曹軍船艦首尾相連,於是提出可以用火攻破敵。隨後黃蓋寫信向曹操詐降,然後以數十艘滿載燃油柴草的小船,衝入曹軍水寨,放火燒船而大敗曹軍。
故此,若依正史所說,提出火攻策略的功臣應是黃蓋,與諸葛亮和周瑜無關。而且,火攻雖令曹操損失慘重,但並非得以盡殲曹軍船艦。《三國志·吳主傳》所載:「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三國志·周瑜傳》內亦載,後來曹操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即是說曹操因軍隊內發生嚴重疫症,所以才自行燒船撤走,卻讓周瑜在赤壁之戰賺了美名。若曹操所言為實,赤壁之戰成敗關鍵在於大規模的疫情,而不在於發動火攻一事。
古戰場位置眾說紛紜
赤壁之戰發生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地點應在湖北境內的一段長江水域之上,但詳細地點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廣為流傳說法是由蘇軾所提出的,蘇軾曾專為赤壁寫過《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還特地寫成文章《赤壁記》,膾炙人口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寫得豪氣干雲,一洗以往詞家綺羅香澤的慣態,歷來極受推崇和欣賞,連帶不少人都以為赤壁之戰就在他筆下的黃州(湖北省黃岡市)發生的。
南宋詩人范成大讀過蘇軾的作品後,就特地去到黃州憑弔,卻沒有看到亂石穿空的景象,不滿蘇軾筆下描寫赤壁的誇大其詞。
然而,倘若細看蘇軾原作,詞中不是說過「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其中的「人道是」,便清楚說明,自己也僅是聽人傳說這是三國時代,周郎破曹的赤壁而已。
「文赤壁」東坡筆下揚名
在《赤壁記》中,蘇軾則明確提到黃州赤壁「或言即周郎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清楚講明黃州赤壁只不過出於傳聞,他本人也沒確定。
後世學者經過考證,已證實「黃州赤壁」並非當日赤壁之戰的真正遺址,但由於蘇軾筆下已令此地聲名卓著,故此後人就把「黃州赤壁」稱為「東坡赤壁」,又有稱其「文赤壁」,把真正的赤壁古戰場稱「武赤壁」,藉以將兩者區分。
現在,「黃州赤壁」已改建成「東坡公園」。到此公園遊覽者,不單是憑弔古戰場,更多是懷緬蘇軾這宋代大文豪。
提到赤壁古戰場,至少有七種不同說法,包括黃州、蒲圻、嘉魚、武昌、漢陽、漢川和鍾祥。首先,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內指出:「江水左逕百人山(今紗帽山)南,右逕赤壁山北,昔周瑜、黃蓋詐魏武大軍處所也。」即認為湖北武昌西面的赤磯山是赤壁之戰的所在地。
李白曾寫過一首《赤壁歌送別》:「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漢,周瑜於此破曹公。」似乎相當肯定這送別之處就是周瑜破曹的古戰場。
比李白稍後的李吉甫,在記述唐代地理的《元和郡縣圖志》內指出:「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故諸葛亮諭曹公『危於烏林』,是也。」明確指出赤壁在湖北蒲圻縣。
然而在宋朝以後,大家對赤壁的確實地點,產生極大的分歧,不過有一事是可以肯定的,便是曹操兵敗於烏林(湖北洪湖市),赤壁就應該在烏林隔江的對面。合乎這個條件的就只有蒲圻和嘉魚兩地,故可排除黃州和其他幾處地點。
近年蒲圻(湖北蒲圻市)赤壁山出土了大量漢朝時的兵器和錢幣等古物,山下土層還找到漢朝時的沉船遺骸。經不少學者研究後,認定這處便是當年赤壁之戰的戰場。
1998年,國務院將蒲圻市正式更名為赤壁市。多年來眾說紛紜的赤壁古戰場所在地,終於有了定論。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