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睇症配藥一手包辦 抗生素等無醫生紙照開
香港特區政府對公共醫療收費的檢討接近尾聲,最快本月底出爐。消息指,急症室非危殆個案的收費或與私家診所看齊,以吸引這類病人流向私營服務。然而,香港文匯報發現除了合法合規的私營診所,坊間還有持牌註冊大藥房化身「山寨診所」。記者連日直擊長沙灣青山道多間註冊大藥房,每日不分晝夜都有病人大排長龍,場面與輪街症無異,無配藥專業資格的店員「醫生上身」,為病人診症及處方藥物。記者成功獲處方類固醇、抗生素等受管制的藥物,收費僅五六十元,五顏六色的藥丸沒有獨立包裝裝在藥袋中,容易造成誤服。香港醫學界指出,店員包辦睇症、處方及配藥,形同無牌行醫罪行。特區政府衞生署根據本報線索,已採取拘捕行動。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藥房林立的長沙灣青山道,每日不論白天還是入夜,各間藥房門口總是大排長龍。人們不是選購生活用品或普通成藥,而是正宗的輪街症,患不同病痛的市民都耐心地等候,然而這裏並沒有註冊醫生駐場,負責「診症」的竟然是一名男店員。
家境清貧者買藥當「睇醫生」
在攢動的人群中,不少人面露病容。有人向陪診親友說「周身骨痛」,有人哭訴「皮膚痕咗好耐」,亦有人指「喉嚨勁痛」,其中有一名南亞裔父親帶着年幼女兒前來「求診」。
該名南亞裔父親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其家境清貧,到診所看醫生動輒過百元,急症室目前的收費也逾百元,且要經過漫長輪候,與其排隊大半天,還不如來這家藥房買藥當「睇醫生」,且女兒傷風感冒醫藥費僅五六十元,十分划算。他坦言雖然知道這些「山寨醫生」缺乏醫學背景,但「總好過自己亂買藥」。
店員開藥似茶餐廳點菜落單
香港文匯報記者嘗試幫襯,排了不足半小時就能看症,但見店員「醫生上身」,用純熟口脗展開「問診」:「咩事(來看症)?病發幾耐?有無發燒?喉嚨點痛法?有無痰?」經過簡單而隨便的「問診」,店員沒望記者多兩眼,便自顧自寫下一張「藥單」,過程十足似茶餐廳店員為點菜客人落單多於真正的求醫問診,跳過所有醫學檢查流程,包括不問病史、不理藥物過敏歷史,草草寫了「藥單」就交由另一名店員「執藥」。
多種藥丸無獨立包裝無標籤
「診症」過程平均只需兩三分鐘,然後記者收到一袋裝滿幾種藥丸的藥袋,每款藥物沒有獨立包裝,藥袋也沒有標籤藥名和用藥指引。只有簡單寫着:「每日三次,每六小時服用一次,每次一粒,飽肚服。」最離譜的是藥袋裝幾款藥丸,容易被調亂,由於藥丸上也沒刻上藥名或藥廠名,一旦誤服,救護人員也不知用哪些解藥。如此草率的操作,完全無視患者的醫療安全。
其後,記者到另外兩間藥房放蛇,嘗試睇病索取受管制的抗生素藥物。據悉,抗生素即使是駐場藥劑師,病人也必須出示醫生證明才能獲處方,屬高度管制的藥物。但放蛇的兩間藥房,所有店員都毫不猶豫地應允處方,完全無須出示醫生處方。
香港文匯報記者調查發現,公然違規出售管制藥物的兩家藥房,均聲稱有藥劑師駐店,當中一家更在櫃位掛上一位吳姓藥劑師的證書,然而當記者佯裝不適,藉詞想見該名藥劑師時,職員隨即支吾以對說:「佢(藥劑師)無喺度好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