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教聯會副會長 立法會議員
國家安全部近日在社交平台官方賬號發文,公開了4名台灣資通電軍人員的身份信息,揭示了他們如何利用網絡技術散布虛假信息、操縱輿論,並試圖誤導大陸和台灣民眾的認知。與此同時,近日塞爾維亞爆發大規模騷亂,上演修例風波翻版。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15日指,該等騷亂是由外部勢力策劃,旨在發動「顏色革命」,但已失敗。這些事件,令人再次關注近年甚囂塵上的「認知作戰」。「認知作戰」作為一種新型的無形戰爭,已經成為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的重大挑戰,尤其是香港在2012年、2014年和2019年的三場政治風波中,均顯示出這一戰術的影響力。
關於「認知作戰」,近年出現了很多花裏胡哨的術語,例如心理戰、訊息戰、網絡戰,以及傳統的宣傳戰等。雖然名稱不同,但核心概念和內涵都很相似,它們的重點不在於「認知(cognitive)」、「心理(psychological)」、「政治(political)」等字眼,真正的關鍵在於這是一場「作戰」(warfare)。意即:這是一個有目標、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operation),絕對不是「佔中」或黑暴期間的所謂「去中心化」,佯稱幕後「無大台」,純屬網民自發,透過臉書和Ig互通訊息,互相動員,這種說法純粹是為了掩人耳目。
今次被國家安全部點名公開的幾名「台獨」網軍頭目實際上屬於「資通電軍」,所謂「資」,即Information;「通」即Communications;「電」即Electronic,是台灣一支正規軍種,專門利用網絡技術進行作戰。國家安全部今次公布的訊息,完美駁斥了2019年的所謂「去中心化」,事實上,純粹自發根本沒有可能達到這種規模。
多國均有網絡戰機構
事實上,許多國家和組織都在進行類似的行動。美國的網戰司令部(United States Cyber Command USCYBERCOM)是一個專業化的網絡戰機構,以色列的8200部隊(Unit 8200) 以情報技術聞名,這些全都是正規的軍隊部門。這些案例表明,所有以網絡為工具的社會政治干預行動,背後都有專業的軍事和政治力量支持,絕非簡單的駭客行為或民眾自發組織,而且會越來越正規化,國家安全部門和普羅市民必須有所認知、有所警惕。
美國聯合特種作戰大學(JOINT SPECIAL OPERATIONS UNIVERSITY)在2019年公開一份名為「支持反抗行動」(Support to Resistance: Strategic Purpose and Effectiveness)的文件,詳細描述了美國如何通過間諜活動和社會動員等方式支持他國的反抗行動,從推翻現政權到恢復舊政權,均有具體的操作策略,只是尚未觸及網戰。
世界頂尖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在2018年公布一份名為「現代政治作戰」(Modern Political Warfare)的文件,系統闡述了干預他國政治的策略與方法,強調如何利用網絡與宣傳工具影響他國政權穩定。
俄羅斯也有一套名為「混合作戰」(HYBRID WARFARE)的戰術,同時利用軍事手段和網絡宣傳手法,於2014年時用以奪回克里米亞半島。
諸如此類的事例很多,統統表明這些行動不僅背後有大台,而且都是軍事專業和政治專業級戰術,既非市民自發,更不是靠駭客或KOL在網上無師自通地煽動便能成事。儘管現在尚未有充分證據顯示塞爾維亞背後到底誰是「大台」,但「顏色革命」的特徵非常明顯。
因此,香港市民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警惕性是時刻不能放鬆的,尤其是要打破「去中心化」的迷思;此外,網上工具不斷進化,由反國教用的電郵或短訊,到非法「佔中」用的臉書,以至黑暴用的Ig和所謂「閱後即焚」(burn after read)社交軟件。儘管全國人大通過香港國安法,立法會亦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為香港抵禦「顏色革命」提供了保障,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放鬆對國家安全的關注。
關注科技進步帶來的挑戰
筆者特別提出一點日後需要關注之處:隨著科技進步,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日後事件的煽動能力、組織動員能力、散播虛假消息(fake news)能力,以至深偽技術能力所造成的影響,一定遠非從前社交媒體可以比擬,別有用心者完全可以利用深偽技術製造駭人聽聞的謠言,冒充政商界和科技界領袖去散播謠言和謊言,製造社會大混亂,不但廣大市民需要保持警惕,政府部門亦要追上最新技術發展,這將會是一場持續的對抗。
在未有人工智能之前,病毒式宣傳透過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尋引擎來提高流量,有了人工智能後,病毒式謠言的散播必定更加全面和精準,科技進步同時提升了應對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壓力,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這將會是一項長遠的博弈和較量。
十多年前,一些針對內地的反對派有一句術語,叫「寧可十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意即每天堅持一點點,日積月累下來,就會形成很大的差距。簡單來說,就是化整為零。過去幾次政治事件的目標是改變香港的政治體制,奪取管治權。而今後將不會追求大政治議題,而是長期以「軟對抗」的手法,利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未盡人意的地方來大做文章,輕則保持部分市民的不滿情緒,重則利用這些不滿情緒發起局部的政治騷亂,再伺機爆發成翻天覆地的滔天巨浪。
隨着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認知作戰的威脅將進一步升級。未來,市民需保持對虛假信息的警惕,提升媒體素養;政府部門也需與時並進,加強對人工智能和網絡技術的研究。說到底,認知作戰已經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國家安全風險是真實地存在於我們身邊,因此,維護國家安全,人人有責。
評論